中國科舉博物館照明設計
摘要: 中國科舉博物館位于南京市秦淮區,其歷史前身是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后的江南貢院,明朝時,專門用作鄉試考場,鼎盛時期更是擁有號房二萬余間,可同時容納二萬多名考生參加考試,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
項目名稱:中國科舉博物館及文化配套設施
項目地點:南京秦淮夫子廟江南貢院歷史街區
占地面積:6.6萬平方米規劃
建筑設計單位:劉克成工作室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張昕工作室
照明顧問:周煉
照明施工:南京路燈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產品應用:WAC Lighting
竣工日期:一期2014年8月
歷經兩年多的規劃與建設,反映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歷史,傳承古代教育文明,展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第一座專業性博物館——中國科舉博物館終改建完成,亮相于世。
中國科舉博物館位于南京市秦淮區,其歷史前身是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后的江南貢院,明朝時,專門用作鄉試考場,鼎盛時期更是擁有號房二萬余間,可同時容納二萬多名考生參加考試,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此次江南貢院改建成博物館后,整體面積控制約為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擴大為1萬平方米?,F已開放的展陳空間包括:明遠樓、號舍、南苑魁光閣以及大劇院等,分別以文物陳列、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將中國古代文人士子艱辛的拔萃揚名之路展現于參觀者面前。
承襲于中國傳統建筑的規制,科舉博物館采用了中軸線對稱式布局,各個展區相對獨立,參觀者必須穿行于室外連廊才能完成游覽過程,這種布局為博物館的整體照明設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此次照明設計需要解決如何使獨立且距離不一的各個展館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產生既有區別又有相連性的視覺效果;同時,照明設計還需要考慮到如何營造寧靜舒適、文雅莊重的光環境,傳遞著歷史信息,物質和精神文化。
在綜合比較了多家照明公司的產品后,照明設計師決定選用來自美國的責任照明專家——WAC Lighting(華格照明)擔任科舉博物館的照明燈具供應。該品牌自1984年創立以來一直專注于高端照明設備的研發與制造,被廣泛運用于城市博物館、藝術會展中心、五星級酒店、度假村、高級會所、大型交通樞紐中心及室外景觀照明項目等。而此次在中國科舉博物館的照明表達上,華格照明的系列產品延續了一貫的卓越品質,無論是從外形和光學,還是安裝和使用,都給受眾帶來了藝術視覺的光效體驗,為博物館營造了錦上添花的陳展效果。
科舉博物館屬地金陵,自然也就多了幾分江南的柔美。一條明麗的護城河從博物館入口前方緩慢淌過,駁岸青磚,垂絲蔓柳,為整個環境啟開了詩意的序幕。入口正門,是一座恢宏的木制牌坊,繁復的雕花,華麗的色彩,無疑宣告了古代“貢院”的重要地位,凡舉孝廉,皆由此開始仕途沉浮,威嚴之氣不言而喻。而傍晚時分,這種氣場亦并未隨著夜幕的降臨而漸弱,反倒在華燈初上之際,增添了光影的深邃。群落式的古建筑在燈光的特寫下很好的凸顯了輪廓與整體走勢,而臨近護城河的門樓、圍墻則被細膩地倒影于水面,放眼望去,自成一派秦淮獨有的流光瀲滟。
穿過入口牌坊,便進入了科舉博物館的中央景區——主館建筑以及重新修建的號舍。博物館主館十分特別,是個四方形的黑色建筑,上面密密麻麻刻滿字,像一只埋在地下未開啟的神秘“寶匣”。據介紹,這棟建筑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僅有0.6米高,主體都在地下,共四層展廳,每層主要是各朝代科舉制度的展陳:包括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科舉制度和文化。因主館是封存歷史的檔案館,故在設計理念上,將其打造成一個巨大的“經盒”,并采用當年號舍的主色調黑色,以凸顯歷史的滄桑感和神秘感。主館兩側重建了成排的黑瓦號舍。號舍是考生們白天考試、夜晚住宿的場所,為了力爭還原歷史,號舍全依循科舉文化的規矩,并按照千字文編排順序,“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兩側的合起來念便是千字文。
考慮到中央景區較大面積的黑色運用,建筑群在晚間較為昏暗,功能照明基本缺失,更沒有什么景觀照明設計,因此,照明設計師在倡導低碳照明、以功能為主、確保照明安全性的前提下采用情境化照明手法再現千年貢院的建筑特點和文化氣息。整體基調上,以黃、白兩色為主,將景觀效果控制在統一和諧的意境當中,而針對主館兩側的號舍,則通過MINI線條燈和的LED側壁燈提供重點照明,以強化它們的序列感和矩陣規模。每間號舍內部同樣設計安裝小功率的線型燈和LED小射燈,讓每個號舍單元看上去燈火通明色彩飽滿;而另一方面,它們也與旁側的埋地燈相配合,兼顧起了過道動線的功能照明。號舍后方是一排高聳的馬頭墻,為提升夜景照明的豐富性,照明設計師用PANTHER投光燈將它們均勻打亮,既制造了不同的視覺景深,又特寫出博物館粉墻黛瓦的歷史滄桑。游人信步于此,仿佛還能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科舉博弈,“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無數中國古代學子以經史子集為本,以“學而優則仕”為綱,窮其一生,竭盡全力地在這里獲取仕途功名。這里,堪比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古學子的命運將在此被賦予“抑揚頓挫”的人生定格,而我們今天的參訪者,也會被這眼前的歷史遺存激起無限起承轉合的感慨情懷。
走過科舉博物館主館,游客還可以來到位于中軸線盡頭的明遠樓進行游覽。明遠樓是當年主考官登高監考的地方,封疆大吏林則徐、曾國藩都曾登臨明遠樓巡考,“白天搖旗示警,夜晚舉燈求援”,如果發現考生出現騷亂、作弊,將予以嚴懲。明遠樓的命名取自《論語·學而》的“慎終追遠,明德歸厚”,有著其深遠的寓意。如今修茸一新的明遠樓是一棟四層高的軒昂古建。站在其上,可以一覽博物館全景。對于這個至高建筑,照明設計師特別使用多種照明燈具相互結合表達:MINI線條燈等距離的埋設在建筑飛檐內側,緊扣彩繪元素進行特寫;洗墻投光燈的暖色光線將建筑基體墻面自上而下均勻洗亮,突出了明遠樓的主角地位;至于樓梯的檐脊部分,設計師為體現飛檐的俊逸與活潑,更是借用PANTHER投光燈精準投射,憑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和中式建筑獨有的靈韻、氣勢。此外,明遠樓周邊的馬頭墻、建筑前方的石燈柱和臺階,照明設計師都有進行細節刻畫,通過小射燈、埋地燈和踢腳燈提供輔助照明,既保證游人行走動線的功能照明,又為該片區的景觀帶來了細膩的光影互動,從而使明遠樓作為博物館的視覺中心,在照明上得到了識別性和標志性的表達,成為博物館夜晚景觀的點睛之筆。
除了主體建筑的展現,科舉博物館的許多局部空間也充分體現了照明設計的心裁獨具。如一些室內展示場館,同樣是古代院落建筑,磚石雕梁,花格闌珊。為此,照明設計師特別捕捉到石壁、花窗作為光影載體。投光燈8~15°的光束角清晰地展現了磚墻石壁的機理,那斑駁的痕跡仿佛款款道來的歲月故事;而暖黃色的線條燈又將窗格照亮,讓它們成為一幅剪影,給人傳遞出“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淡淡溫暖。
號舍后方的碑林,是一處相對獨立庭院,這里有花草修竹,打破了建筑的硬朗線條,更有中式園林別有洞天的精致和詩意。為此,照明設計師特地在修竹底部置放投光燈,將竹影巧妙的投射到背景墻上,盡顯“清竹弄影”的獨特意趣。而對于庭院中銘刻著科舉歷史進程的石碑,則是選用埋地燈提供基礎的閱讀照明。按照設計師的說法,該處著重表現庭院深深的“幽”、“雅”、“靜”的特點,在光色運用和照度把握上,防止眩光,降低照度,但也不影響有人的觀覽。
整個項目室外PANTHER投光燈和BEACON線條燈表現出色,從主館建筑到明遠樓一路行走,無論是勾勒建筑輪廓,突出建筑結構線條還是營造意境,都給照明設計注入了靈動的光色,和建筑緊緊結合在一起。PANTHER投光燈系列具有完美,簡潔的外形和極高的光學性能,能夠在戶外多種環境下使用。不同的燈體尺寸,可裝配不同Chip LED,COB LED和HID光源。根據不同安裝條件,電器盒有一體式和分體式,垂直和水平方向均可大角度調整,鎖死結構能鎖定任意調設好的方向。BEACON線條燈不對稱出光,適合洗墻應用,等間距的特殊透鏡排布設計,保證均勻度46mm*37.5mm細小緊湊的燈具尺寸,同時能符合室外幕墻2.2W/m2功率密度的LEED要求,可DMX控制。優勢凸現于同等功率,亮度高;同等亮度,功率少。
走馬觀燈未能全盡,但概而述之,改建而成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一座展示科舉文化和藝術藏品的大眾博物館,又是一處匯聚現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視覺焦點?;仨脑O計展示路線,不難看出,古代文明在新興科技、藝術的運用下重新煥發著生機。合理的照明設計將博物館深厚的歷史和華采重新詮釋,充分體現了人工光照明意境化、舞臺化的情調意象。而照明設計師熟稔的技巧、細膩的情懷以及對燈具特性的把握運用,也是此次科舉博物館陳展效果可圈可點的有力保障。他們依時依景,對被照要素進行呈現、刪減、強化或弱化的處理,從而產生整體的關聯感和意境美,為游人的駐足觀賞提供對象,為動態觀賞設定節奏,為近觀增加細節,為遠觀增加透視和層次。當人們駐足凝望時會發現,科舉博物館在燈光輝映下宛如閃閃發光的寶匣,蘊藏著的歷史珍稀,即使相隔千年,仍綻放特有的光輝,為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積淀博深的文化古韻。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