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迎九
德國歐科(ERCO)大中華區首席代表
國內博物館照明市場最開始是什么樣子的?
沈迎九: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比較系統化的博物館照明,最早是由西方帶領的,比如80年代的深圳博物館,當時是學習了港澳的一些做法。中國館方第一次主動思考,并且親自出國考察學習所建成的現代博物館,是九三年籌建、九八年建成的上海博物館。真正現代化的博物館是在2005年前后相繼落成的首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以及許多省市級博物館。此后,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博物館展覽設計、陳列設計的理念不斷更新。相對于以前,現在的市場更加成熟了。
推動博物館照明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沈迎九:首先是經濟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滿足物質需求之后,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就越加凸顯,文化部也鼓勵更多的人去博物館了解歷史。第二,走出去請進來。隨著經濟發展,更多的人有機會走出去,像巴黎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國家博物館,都是很好的學習對象。
20年前我們就已經知道,燈光就是博物館的靈魂。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理解這個概念,光的確很重要。所以,館方對于博物館照明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一市場需求驅動了博物館照明設計水平和燈具技術的發展。
過去我們都是學習別人,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有沒有自主創新的地方?
沈迎九:我們談博物館燈光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談燈光或者燈具,因為光不是主角,展覽品才是主角。所以我們的光是服務于展品、服務于文化的。光是不可見的,只有把物體照亮了之后,才體現出文化。至于說中國在文物保護上或者燈具功能上的創新,其實并沒有太多。比如在文物保護方面,采用一些比較創新的手法去實現光的效果,這個是有可能的,但從整個行業來說,還沒有出現影響力大的創新。
國內外專注做博物館照明的企業越來越多,您覺得ERCO的優勢是什么?
沈迎九:我們賣好燈呀!就市場需求來說,品質好、LED測試數據好,是最重要的標準。我們所有的燈具都可以用在博物館上,ERCO是全球唯一一家所有燈具都采用統一的最高標準來生產的企業。總體來說,我們對光的標準都是統一的,其他的形式有可能改變,但對光的要求是不變的。
ERCO在90年代初進入中國博物館照明領域,帶來了一些設計的理論、燈具的知識,很多企業和照明工程師都慕名前來學習。這么多年過去,從業人員多了,環境也更加復雜了,隨便一個企業,買個芯片就能做起來,還標榜自己是博物館專家,這個是最可怕的。其實現在在博物館設計上,政府投資的錢都是不低的,完全是可以跟國際接軌的。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做得不到位,我看了都覺得痛心。
博物館館方在照明上的投入情況如何?ERCO在價格上會不會沒有優勢?
沈迎九:ERCO是建立在高標準、高速工業化生產平臺上的,生產工藝非常高,相對應的,成本也比較高。其實相對而言,博物館照明產品的價格本身就比較高,所以大家都會帶著理性去購買,不會為了省一點錢就去買不合格的產品。我們的理念是讓老百姓以最合理的價格,購買到最合理的燈光。
國際市場是否存在對LED產品排斥的情況?ERCO對于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是否有不同的產品策略?
沈迎九:LED是個好東西,但講LED的行業特點就不一樣了。博物館對LED照明的要求更加高,包括芯片、光學設計、通信干擾,以及系統化設計等等很多方面,所以好的LED對系統的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