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敏
Mayalit瑪雅品牌產品經理、運營總監
博物館照明對于燈具和設計分別有什么要求?
劉志敏:由于博物館的展品大多都是文物和藝術品,且類型多樣、復雜,展示方式也靈活多變,所以對燈具有很多精準的要求,比如需要隔絕有害射線,需要能靈活調光來控制曝光量,光型光斑需要過渡柔和均勻,燈具的色溫一致性、顯色性等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和常用的商業照明用燈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而博物館對于照明設計的要求,這個沒法用一兩句話概況,因為博物館的類型、檔次本來就千差萬別,設計的標準也是不同,但總的來說,用光呈現藝術展品的美感,打造空間觀展動線,保護展品的同時塑造持久的契合主題的觀展氛圍,這些要求是共通的。
現在國內博物館照明燈具技術處于什么水平?跟國外相比如何?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
劉志敏:隨著LED光源技術的全球普及,國內光學應用水平的提升,國內博物館照明燈具技術也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控光、調光、變光的應用上已經能滿足國內博物館的照明需求。如果跟國際一線品牌ERCO等相比較的話,最需要提升的地方還是控光的細節,比如光束角怎樣做到一致性的高度精準?亦比如怎樣解決一些微弱的副光斑、雜散光暈等問題。
據您所知,國內外博物館照明在設計理念、手法上有何差異?
劉志敏:國外的博物館我主要去看過法國、德國、日本的幾十家,國內則大城市的重要博物館有初步探訪和調研過幾十家,不敢漫談理念手法的差異,最大的一點感受是:國外的博物館有很多崇尚自然光的應用和模擬。比如盧浮宮的鎮館之寶,《蒙拉麗莎》和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塑,還有莫奈的巨幅《睡蓮》,現場的觀感是如同置身自然光環境中,柔和而自然。而這種看似很“自然”的手法,或許是真的純自然光,或許背后是付出了很多計算和實驗,才能達到讓人工照明無限接近自然光的效果。現在的國內設計也越來越注重自然光的模擬及應用,我覺得這是很有趣也很有挑戰的事。
瑪雅曾參與過的博物館項目主要有哪些?什么類型為主?有沒有哪個項目讓您印象深刻?
劉志敏:瑪雅參與過的博物館項目分布在全國各地,以博物館和美術館類為主,比如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二連浩特博物館、長沙寧鄉市民館、長沙謝子龍藝術館、山東省博物館(臨展廳)、鄒平博物館等。每一個館都有其特色,選用的產品各不同,所以都印象很深。
有人認為一般博物館在照明上的預算相對有限,除了昂貴的高端品牌,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博物館燈具產品并不多。瑪雅的博物館燈具產品主要走什么樣的路線?對于提高產品的“性價比”,您怎么看?
劉志敏:首先,博物館在照明預算上并非“有限”的,這個分類型,預算的差異很大,有預算很高可以全部用進口產品的,也有預算較低可能只能用普通商照產品的。瑪雅的定位是國內高端、專業級,至于“性價比”,主要看產品和應用的組合。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產品的定制來盡量靠近業主的預算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照明設計也是可以提高“性價比”的,比如我見過一個藝術會所的一面背景墻,為了全部照亮,業主用了將近20套商業射燈去照,實際上,如果換成博物館專業洗墻燈,2套就夠了。
國內外專注博物館照明的企業越來越多,您覺得相比其他品牌,瑪雅有什么優勢?
劉志敏:國內外專注這一塊的越來越多是好事,大家一起推動才能讓業界更關注博物館的燈光品質,而且有競爭才能有進步。我覺得瑪雅的優勢在于,我們本身
10年的燈光應用經驗和燈具研發制造體系,本來就提供了較好的起點,在這樣的技術儲備平臺上,衍生的新品牌一出生就是帶有實力基礎的;另外我們的產品開發高度貼合需求,從產品立項前期就做了大量的調研以及設計群體、業主群體的走訪,有豐富密集的調研經驗與數據,產品可以準確地對應客戶需求。
現在主推什么博物館燈具產品?近年來有哪些技術或設計上的新突破?
劉志敏:現在瑪雅的產品有幾大系列,比如Akbal、Ben、Cimi等系列。Ben是獲得iF大獎的產品,現在已經推向市場;Akbal是主打的系列,因為款型、功率、角度、配件都非常全面。最近要推出的Zac系列框架投影燈會是業內一款有技術亮點的產品,因為它不僅可以實現調光調色,還解決了常見框架投影燈的藍邊問題,并且獨家增加了調焦功能,可以實現LOGO投射時的尺寸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