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設計師在一個微信群聊起“城市大屏幕”的話題,說實話, 這樣的話題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能挑動大家的神經了,現在談起 來,更多的是一種反思。
細究起來,被詬病的“城市大屏幕”一詞,很可能跟撕蔥家的某達廣場的媒體建筑有著極深的淵源。不過,這詞是毀?是譽?還 真不好說。常言道:大俗大雅。老百姓喜歡的才是硬貨,親沒見 某達廣場開哪哪就可能成為城市的中心。先聲明一下,我今天既不是要罵某達廣場也不是要贊某達廣場。當然,如果我罵了,然 后撕蔥哥一氣之下隨隨便便拿一億買下《阿拉丁·設計》,那我 就叫齊人一起來破口大罵。很明顯,我在做白日夢。
蒂姆·丹特說:“我們塑造我們創建的事物,然后由它們塑造我們。” 所以你看,每個城市的大燈一旦打開,照射出來的不僅僅是光, 還有光背后的有關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較量。
如果城市是一個大屏幕,那么,這個由我們親手創建的東西,也 正在反過來塑造著我們。
我一直想弄明白:城市照明到底是屬于物質文明建設還是精神文 明建設?直到有一天,我讀到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的總結: “如果有誰說過中國文明是一種精神上的文明,那么這個人就是 一個謊言的制造者……在中國,精神的價值非但從未與物質的 價值相分離,反而幫助人們盡情地享受自己命里注定的生活。”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找到了答案,畢竟物質文明和精明文明從來 都是緊密相連的。中華五千年的物質文明,自古開門七件事,柴 米油鹽醬醋茶。這些最尋常的事物,不僅承載了中國人的生活秩序、 審美情趣、禮儀制度和人文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能為今天的中國 人提供情感歸屬和身份認同,開啟記憶和靈感,并讓我們在全球 化的時代不迷失自我。至于今日之城市照明,是否已經精進到了 如此地步?可能它離春天還有一條秋褲的距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