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透析
■本報記者 吳 珊
日前,華為正式面向全球發布了首款符合3GPP標準(全球權威通信標準)的5G商用芯片——巴龍5G01(Balong 5G01),和基于該芯片的首款3GPP標準5G商用終端——華為5G CPE(Consumer Premise Equipment)。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全球5G產業的領軍者,華為率先突破了5G終端芯片的商用瓶頸,為5G產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5G時代已經到來。受此提振,昨日,芯片概念股全線走高,板塊整體漲幅接近5%,個股方面,北方華創、光迅科技、富滿電子、景嘉微、國科微、捷捷微電、富瀚微、上海新陽、臺基股份、聯創電子、盈方微等11只芯片概念股聯袂漲停。
資金流向方面,昨日,共有56只芯片概念股呈現大單資金凈流入態勢,其中,33只概念股大單資金凈流入在1000萬元以上,士蘭微、大族激光、光迅科技、長電科技等4只個股大單資金凈流入均超1億元,分別為:50498.67萬元、28013.53萬元、11119.24萬元、10981.21萬元,上述4只個股昨日合計吸金約10億元。
5G是一個嶄新的、顛覆性起點,將把人類社會帶入全新的萬物互聯時代,這將帶給人們生活和生產方式上的極大便利,用戶溝通和分享的方式也將產生革命性的改變。5G將不僅可以滿足通信行業的需求,更將提高全球的智能環境,為工業制造,以及包括醫療、家居、出行在內的人們的生活,帶來全新的感受。
分析人士表示,在市場“空白”之際,華為站在5G領域的前沿,率先推出首款3GPP標準5G商用芯片和終端可謂正當其時,或將有力助推國產芯片市場發展,不難發現,一個拼搶科技紅利的時代正在悄然來臨。
據了解,華為堅持將每年10%以上的銷售收入用于研發,2016年研發費用高達764億元,占總收入的14.6%。近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130億元。
而為了保持高成長性、提高創新性、鞏固行業地位,芯片類龍頭上市公司也在不斷增加研發投入,提升競爭力,《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2017年中報披露顯示,國科微、海特高新、全志科技、北方華創、紫光國芯、盈方微、兆日科技、衛士通等8家公司報告期內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在20%以上,分別為:51.10%、44.24%、33.47%、32.25%、28.43%、25.32%、24.20%、21.63%,此外,海特高新、全志科技、兆日科技、衛士通、中穎電子、東軟載波、振芯科技、鼎龍股份、聯創光電、金信諾等10家公司2015年中報、2016年中報、2017年中報披露期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出現逐年遞增現象。
事實上,近年來,芯片行業的景氣度明顯有所上升,而作為重要的高新技術行業,其前景也備受市場參與者看好。2017年年報及年報預告披露顯示,近八成芯片行業上市公司業績有望出現同比增長,已披露2017年年報業績的華微電子,2017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33.52%,此外,納思達、上海貝嶺、乾照光電、長電科技、高鴻股份、大族激光、華燦光電等7家公司也有望實現2017年凈利潤同比翻番。值得一提的是,大族激光、長電科技、華燦光電、納思達、乾照光電、華微電子等業績高增長股更是獲得機構扎堆看好,后市表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