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白馬股業績分化 “黑天鵝”猝不及防)
證券時報記者 王基名
在過去兩年,白馬股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熱點之一,特別是市場中的消費白馬。然而,最近卻頻頻出現業績問題,在2019年中報中部分公司業績增速也出現明顯下滑。還有一些近年來成長較好的公司則是在近段時間突遭“黑天鵝”,成為實實在在的“雷”。
白馬股的相關問題也引起監管層關注,上交所就表示需要結合實際、辨證看待,但對于喪失誠信、嚴重失控的公司則必須嚴肅追責。
業績下滑的明星股
8月21日東阿阿膠發布半年報顯示,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36.69%至18.90億元,凈利潤同比下滑77.62%至1.92億元。
從2007年開始,東阿阿膠已經連續12年持續增長,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20%以上,并有著“藥中茅臺”之稱,被視為價值投資的重要標的。另外,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間,東阿阿膠價格狂飆,零售價從100多元/公斤漲至近4000元/公斤,10年翻了40倍,可謂漲勢兇猛。
不過東阿阿膠的下滑也有跡可循,今年一季度時公司業績已經開始下降,2019年一季度,東阿阿膠實現營業總收入12.9億元,同比減少23.8%,凈利潤為3.9億元,同比減少35.5%。綜合來看,東阿阿膠在今年二季度已經虧損,單第二季度虧損1.98億元。如此巨大的下滑還是蠻讓人意外。
東阿阿膠方面對外表示,由于此前在渠道有大量的庫存,今年上半年,東阿阿膠開始清理渠道庫存,因此給公司的業績帶來了短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基于策略調整進行渠道管控。
除了東阿阿膠外,今年半年報還有不少白馬股出現業績明顯下滑情況。
2015年至2017年,凈利潤都呈現出50%以上高增長的安琪酵母,也是近幾年來頗受關注的白馬股,其股價也從6元多上漲到了30多元(復權價)。但安琪酵母今年半年報的業績卻同比下降,公司上半年凈利潤4.64億元,同比降7.66%。
另外,涪陵榨菜上半年實現營收10.86億元,同比增長2.11%;凈利潤3.15億元,同比增長3.14%。雖然依然增長,但卻大幅低于市場預期,今年一季報,涪陵榨菜凈利潤1.55億,同比增35.15%,由此測算,公司第二季度凈利潤1.6億元,同比降16.18%。受半年報業績影響,涪陵榨菜7月31日跌停。
在Wind白馬股概念公司中,有10只白馬股2019年半年報業績出現負增長,包括白云山、國瓷材料、信維通信、國軒高科、大族激光等。
猝不及防的“雷”
在相關白馬股公司中,除了部分因為各種因素業績下滑外,還有一些公司則是意外事件引爆,讓人猝不及防。
輔仁藥業的“雷”是因為一則分紅公告而起。輔仁藥業原本定于7月22日實施的分紅被推遲,最終公司在7月24日晚間稱:由于公司資金壓力較大,為了保證公司日常運營的需求,因此原計劃進行的6270余萬元分紅將由公司統籌使用,進而導致未能按期發放現金紅利。截至目前,因資金尚未籌措到位,且公司資金壓力較大,公司日常生產經營可能受此影響。
區區6000萬卻難倒了輔仁藥業,可是在一季報中顯示,輔仁藥業現金資產有18.16億元之多,公司負債率也為48%,并不算高。一直以來輔仁藥業被看作是一只優質白馬股,2016年至2018年,輔仁藥業營收分別為50.13億元、58億元和63.17億元,增長較為穩定。
一石激起千層浪,輔仁藥業財務困難狀況被揭開,面對這種狀況投資者也是極度緊張,7月25日至7月29日三個交易日,輔仁藥業股價連續收出三個一字跌停。
另外,大族激光除了半年報業績下滑外,公司“歐洲研發運營中心”還受到廣泛質疑,該項目歷時8年,從最初5000萬元預算增長到10.5億元翻了20倍。但是工程項目進度卻來回波動,而對于該項目大族激光卻從來沒有發布過任何一則公告,項目的真實性以及資金用途受到質疑,其董事長還因此怒懟了央視記者。大族激光股價從7月15日至7月18日四個交易日跌超21%。
新城控股本是近兩年來成長較好的一家房地產公司,但受累于原董事長王振華因猥褻女童被刑事拘留一事,公司股價在7月5日至7月8日連續三個一字跌停。這應該算是一個難以預料的“黑天鵝”了。
鴻利智匯2019年上半年凈利潤虧損7.62億元,下降425%,是Wind白馬概念股中業績下滑最厲害的公司,主要虧損原因則是商譽減值。鴻利智匯計提了三家子公司合計8.47億元的商譽減值,這三家子公司都是2016年到2017年收購的,特別是2016年12月收購的深圳速易網絡,在承諾期超額完成了任務,但業績承諾期剛過,今年上半年速易網絡就出現毛利率下降、利潤下滑的情況,需要計提約7.18億元的商譽減值。公司股價也在7月15日一字跌停。
白馬股出現的相關業績問題也受到監管層關注,上交所表示,對于這些情況,也需要結合實際,理性分析、辨證看待。一是當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有些上市公司業績波動,甚至出現經營困難,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二是確有一些公司喪失誠信、嚴重失控,在外部資金面趨緊的情況下,前期隱藏的問題難以掩蓋。尤其是部分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監高等“關鍵少數”突破底線,嚴重損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資者利益。對于這一類情況,必須緊盯快查、嚴肅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