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文化
摘要: 要想培植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文化,企業和政府應該雙管齊下。
差異何在?
相比于美國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缺少了一種必要的文化基礎。文化地域的差異使得兩國的傳統重商程度不同。對于電子商務這種新的商業模式,美國人憑著與生俱來的商業意識更能敏銳地捕捉到,而國人卻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從傳統產業轉型。而對于如今以高速發展為特色的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時間就是成本、時間就是機會,較長的適應期只會增大風險,只會讓國內的電子商務發展更加前途未卜。
集體本位價值觀使得國內電子商務發展缺少個性化、多樣化的競爭。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最優的表現是個人主義者通過自力更生來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不是如有著明顯隨眾心理的大多數國人般一直等待出頭鳥的出現。這就使得美國各行各業的競爭異?;鸨?,更有利于新生文化的早日成熟。雖然國內的競爭也如火如荼,但僅是幾足的競爭,難以起到規模競爭的實際效力;而兩國在文化信仰上的差異,更是反映到信任氛圍的形成上,這點在兩國的信用機制上得到顯影:美國人因為對別人信任,所以電子商務成交率很高,因為對自己信任,相信自己未來的償還能力,所以信用卡透支消費極其普遍;而國人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開口閉口都是誠信安全問題,整個電子商務運作都在這種不信任的環境下蹣跚前進,且由于對自己的肯定不夠,許多人將信用卡的透支功能當作一陷入就難以自拔的泥潭。試問在如此不和諧、不信任的氛圍下,電子商務這個新生兒怎能健康成長?
突破何在?
缺少了與生俱來的商機意識,缺少了文化的親和力,缺少了多樣化的競爭,缺少了和諧的信任氛圍,是否就意味著中國的文化對于電子商務的發展一無是處,中國根本就不適合發展電子商務呢?
誠然,美國文化確實有其自身的優勢,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文化特點。國人歷來都有真人崇拜的文化信仰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這雖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隨眾心理,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從積極、正面的角度來引導國人,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一個行業或企業能夠深得人心、即使自己不去主動宣傳,也會被競相傳頌直到家喻戶曉。
方法何在?
要想培植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文化,企業和政府應該雙管齊下。
首先,社會需要一批經得起火煉的典范網絡企業,諸如阿里巴巴、當當等本土品牌。以他們為突破口,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帶動整個電子商務文化的建設,最終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信任。
經得起火煉,就是指這些典范不能是曇花一現。因為國人的那種易崇拜的信仰是一柄雙刃劍,如果你使用得當,就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一旦讓眾人產生了感情上被欺騙的感受,負面連鎖效應會來得更快更猛,苦心經營的基業也會伴隨著眾人的失望轟然崩塌。正因為這樣,身為國內電子商務拓荒者的my8848網站的崩潰無疑給整個電子商務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使電子商務網站遭遇了最嚴重的創傷——網絡信任危機。
要想成為不怕火煉的真金并非易事。首先這些典范企業要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宏偉目標。贏利確實是企業的最終目標,但是作為典范的企業不能僅僅以利潤為出發點,而要立志為更多的人提供便利和快樂,為新興行業的早日成型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正如當年比爾·蓋茨在創建微軟時的目標“讓世界各地每個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臺PC機”,正是基于這一充滿社會責任的目標才成就了微軟在全球IT界的典范地位。易趣的“快樂網上購物”理念、馬云“為網商提供一切便利”的思想都折射出了一種社會責任,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義無返顧地將它貫徹到底。
要想打造強大的本土品牌,各網站還必須冰釋前嫌、結為同盟,共同致力于國內電子商務文化和環境的建立。而不是大打口水仗、爛甩優惠牌,就為了爭奪客戶、搶占市場。中國這么大的市場,網商何止幾千萬?先攜手共同把國內的電子商務環境培植起來,共圖前程,豈不更好?這次盛大入主新浪,別的不談,單從本土品牌的保護和加強上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現在更多的情形是,本土企業勾心斗角、勝負未卜,國外企業已迫不及待地加入攪局,國內電子商務建設舉步維艱。
然而,僅靠企業單方面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在網絡信任危機論的背景下,政府無疑是電子商務這股波瀾最強大的推動者。
首先國家應加大向中小企業宣傳電子商務的力度,加快電子商務同傳統企業融合的進程。相對于新興的電子商務行業,傳統行業有著難以比擬的優勢,擁有堅實的商務資源,且其發展電子商務的潛在效益巨大,傳統企業一旦和網絡整合,將產生質的飛躍。從一定意義上說,只有當中國那些擁有商務經驗、具有資金和規模實力的傳統企業開始電子商務整合,中國才真正進入電子商務的發展時期。因此網絡企業要降低門檻,讓更多的傳統企業和中小企業能夠早日接觸并融入電子商務。
其次,對于新興的網絡企業,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如稅收等方面),同時在外來競爭過于激烈的時候,政府應當出面予以干預,對本土典范企業給予適當的保護(如反收購法),防止被外來企業惡意吞并;而且在傳統企業向電子商務融合的過程中,政府應給予鼓勵、提供技術資金支持,讓更多的企業早日加入;不僅如此,政府還應大力宣傳,帶頭進行政府性質的網上采購,帶動電子商務的產業化發展。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