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飾照明企業十大困惑
摘要: 近來,古鎮及其它主要照明產區原材料供應商對于成品企業可謂小心翼翼,對于不熟悉,缺乏了解的成品廠家,一些原材料廠家有單也不發貨,現款現貨日漸成為行業人士共識。原材料供應商之所以對廠家持戒備心理,除市場不景氣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照明生產企業在市場環境的考驗下,眾多不足被暴露出來,供應商缺乏合作信心。
服務體系不健全 市場跟蹤不及時
在產品、技術、包裝、渠道、價格、宣傳甚至促銷方式都日趨同質化的今天,服務已經成為企業差異化競爭最大法寶。很顯然,缺乏資金,缺乏人員,缺乏渠道,服務體系更缺乏的企業,產品銷售出去之后只能放任自流,這對于企業穩定銷量,進行客戶資源積累和品牌塑造是極為不利的。不僅缺乏資源的企業服務跟不上,眾多具備實力的照明企業,也只是認為退換貨即為服務,對于企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根本沒有上路。
資金結算緩慢 現金流缺乏保障
由于照明行業長期積累的陋習,眾多照明企業與商家之間的交易還采取貨到打錢,甚至貨到月結的方式。有些不良商家甚至以各種借口滯留貨款,加上貨運代收代付,企業賣出一批燈,原材料采購要現錢,下游商家拒不付款,造成企業不得不自行墊付資金以保證企業運營。這極大地加重了企業負擔,而一些爛賬、死賬,往往令企業資金周轉不靈從而在市場上敗下陣來。
行業資源掌握少 聯合作戰伙伴缺乏
《圣經》中“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這么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是有名的馬太效應,而這一效應在照明企業生死關頭體現得淋漓盡致。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由于照明企業面臨生死難題,原材料供應商、產品代理商甚至企業自身員工,都有可能對企業失去信心乃至離企業而去。
目前眾多照明企業與供應商、代理商之間還只是簡單的買賣交易關系,通過利益來維持雙方關系,還沒有形成戰略聯盟。由于企業資源的匱乏,企業在發展中無法進行四兩撥千斤,自然依靠自身力量而發展,顯得異常單薄。
據調查,抗風險力差的照明企業主要存在以下通病:只有極少數的企業擁有較知名的品牌和相對完整的渠道;產品高度的同質化;以中山古鎮為首的企業產能和規模都十分有限,但品牌、品種和花樣繁多;自身渠道和銷售管理都明顯不夠規范;經銷商對產品的選擇集中于經驗和良好的客情關系。此外,眾多企業沒有運作品牌的能力,沒有系統的營銷團隊和經營模式,沒有準確的市場信息,沒有面向客戶的服務標準,沒有針對客戶的服務體系,沒有針對市場的研、產、供體系,資金結算周期長且風險大,這都成為置企業于死地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一招致命。(編輯:CBE)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