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80億美金家電業務 GE照明命運猜想
摘要: 近日,GE剛過完百歲誕辰的紀念之日后,正式宣布計劃做價80億美金出售或拆分全球家電業務,照明業務和NBC環球影業都可能是出售對象。阿拉丁照明網專欄宋定龍書對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思考與觀點。
向來,我們習慣于把飛利浦、歐司朗與美國GE稱為國際三大光源巨頭。
飛利浦與歐司朗的照明業務一直保持良性發展勢頭,但GE照明,如今卻面臨著可能被出售的結局。
近日,GE剛過完百歲誕辰的紀念之日后,正式宣布計劃做價80億美金出售或拆分全球家電業務,原因是GE家電產業拖累集團總部業務,擔心GE業務年增長率低于10%。今年,受消費開支放緩、房屋建造和裝修低迷帶來的業務萎縮,GE家電部門的銷售可能下降10%至12%。
對于照明界而言,更為關注的消息是:照明業務和NBC環球影業都可能是出售對象。稱為照明鼻祖的GE今日卻可能會剝離照明產業,令人驚嘆與遺憾。但從GE中國市場近幾年的表現,我們又似乎不足為奇。
GE與飛利浦的較量
愛迪生這個名字,全世界無人不知。而由愛迪生創辦的電燈泡公司,如今成就了世界上工業巨無霸企業GE集團,長期位居世界500強前5名。
GE照明比荷蘭飛利浦早出生12年。但現在卻被荷蘭的飛利浦電子、德國西門子屬下的歐司朗所超越。這兩大巨頭(GE和飛利浦)之間有著一些鮮為人知的較量歷史。
1891年,荷蘭機械工程師杰拉德飛利浦在荷蘭埃因霍恩市成立了飛利浦公司。他雇了10名工人,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當時,美國愛迪生的白熾燈已經壟斷了北美市場,而1881年,英國人斯旺也建成了英國斯旺電燈公司,也迅速占據了西歐市場。
杰拉德飛利浦看到了電燈在歐洲巨大的市場,在他的弟弟銷售高手安東飛利浦的協助下,到了1915年,飛利浦燈泡終于成為歐洲第一。
1990年,飛利浦照明進入中國,迅速建立起多家獨資或合資的企業以及全球研發中心。
飛利浦照明搶奪了中國市場的先機。在沒有跨國企業競爭的情況下,飛利浦輕松得成為了中國市場第一。
而GE照明來晚了,直到1994年6月,GE才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通用電氣嘉寶照明有限公司(現更名為通用電氣照明有限公司,GE控股90%)。雖然目前在上海擁有4家工廠、在廈門也擁有1家合資企業,但是市場占有率始終處于飛利浦之下。
GE試圖用愛迪生來競爭
面對落后的困境,GE電子消費工業部門領頭人不甘示弱。他們試圖通過一些競爭策略,奪回自己頭把交椅的寶座。啟用愛迪生品牌就是當年的一段故事。
2002年8月26日下午,在上海金茂君悅酒店的一個小小的會議室中,時任GE照明亞太區總裁韋奎戈醞釀已久的計劃正式推出推動愛迪生品牌,借愛迪生之名重整旗鼓。
在韋奎戈眼里,雖然GE照明來中國比飛利浦晚了近5年,但GE照明成為第一只是個時間上的問題。GE照明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高得驚人,幾乎處于壟斷的地位。而在很多國家,只要GE照明一進入,過不了多久,就會成為當地市場的第一。
而對于像佛山照明這樣的中國本土企業,韋奎戈更是有強烈的戰勝他們的信心,他認為,GE的產品質量、管理和研發實力是一個最大的武器。
曾在1996年6月,GE中國照明技術中心落戶上海,與此同時,為了便于就地采購,GE照明部國際成品采購部也從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搬到了上海,以中國為中心進行照明成品,原料和半成品的采購。2000年6月,GE更是它的將照明技術中心和國際成品采購中心雙雙遷至上海西南的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2001年1月,這兩個部門合二為一,正式更名為通用電氣亞洲照明中心。
面對GE的這一舉措,飛利浦當時的態度是:GE照明目前在中國沒有一個產品排在第二。而飛利浦也幾乎沒有把GE作為競爭對手。用不屑一顧來形容飛利浦當時的表情一點也不過分。
在外界看來,這場惡戰似乎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原因是,愛迪生這個品牌在中國市場上也為人鮮見。
從市場跡象表現來看,GE照明在中國已遠遠落后于飛利浦,甚至是一直不太高調的歐司朗。
GE照明中國戰略
GE照明目前出現的關鍵性問題很明顯:一是傳統渠道及網絡尚未建立起來,規模銷量做不起來;二是在個性化定制的高端照明工程上,受到飛利浦、松下、歐司朗以及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沖擊,其表現也不如從前了。在中國市場的照明業務受挫或進展緩慢,當然是意料之中。
照明系統整體解決,是GE的巨大優勢之一。因此,在GE的業務中,有70%是服務于政府項目,提供全套解決方案(設計、生產、供應、安裝、售后等環節)。
但是,GE一直沒有放棄追逐。
在2007年6月8日11日的廣州國際照明展上,GE照明亞太區產品總經理張成東指出,GE正在加快華北、華中和華南等地區的渠道建設,為當地用戶提供綜合性服務。
另外,GE還投資近1億美金收購某LED企業,大力進軍LED領域。科技、技術、研發和質量,一直是GE引以為豪的優勢,朝高、尖、精方向發展,符合GE的高端定位和市場定位。
而在傳統渠道建設方面,GE一直是行進緩慢,屢屢受挫。于是從2006年底以來,我們看到了GE不斷在借中國企業的渠道力量,滲透全國。這不啻為一種良策。
2007年中期,雷士與GE正式形成戰略合作,雷士用GE光源,GE借雷士渠道。2008年完成渠道的整合。這是一種新模式的開始,業界都給予了厚望。
同年9月12日,GE再度與中國另一家商業照明企業嘉美照明在廣州花園酒店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雙方正式合作。
為什么GE會同時選擇兩家性質相同的中國企業展開合作?稍加分析我們不難理解:GE對其3萬多個產品系列進行劃分,將每個類別的產品使用權授權給不同的企業,最終形成產品渠道的多元化。
GE與浙江中企公司的合作更能說明這一策略:2007年的12月8日,GE與浙江中企在杭州蕭山正式成立通用中企照明系統公司,共同開發LED戶外照明產品。
借中國企業的工廠生產產品、借中國企業的渠道銷售產品,再由GE自身團隊提供照明電氣解決方案,這應該是GE照明中國市場的戰略意圖。
這種戰略部署是否讓GE快速出航,快速提升銷量和地位?我們尚未取得具體的對比數據來解答這個問題。
但是,從GE合作企業的話語和態度中,或許能發現一些線索:
1、雙方合作的磨合期較長,程序嚴謹復雜;
2、合作持久性有待考驗;
3、合作深度有待探索;
4、合作結局令人擔憂。
GE縮減照明業務早有跡象?
GE以白熾燈起家,并依靠這項發明專利迅速贏得了市場。但是,當世界各國紛紛出臺白熾燈淘汰時間表之后,GE的主營業務無疑是政策和環境的最大沖擊對象之一。GE肯定要對此做出回應和調整。
早在2007年的10月,GE就發表聲明,其擁有128年歷史的白熾燈部門進行調整,將加快該部門的縮小速度,以對應提高照明能源轉換效率這一世界趨勢。但相應地會增加電燈泡型熒光燈(CFL)及商業設施使用的能源效率優良的照明關聯產品的生產。GE與中國廈門通士達照明進行合營事業的一部分,就是在中國生產CFL電燈泡。
根據公司計劃,2008年11月之前封閉白熾電燈泡部門的54處的工廠和倉庫中的7處,削減工作人員1400人。根據這個計劃,同部門的工作人員2年內要削減16%。GE到現在為止,該部門已削減了3000人。
根據市場的變化,白熾燈部門的縮小或是被賣出,在幾年前就已經可以預料到了。該部門2006年的銷售額約25億美元,只占到GE集團1630億美元的總銷售額的2%不到。
白熾燈部門被縮減裁員、照明業務又落后于飛利浦等國際品牌,業務銷售額又低于GE集團10%的年度增長要求,GE照明業務可能會被出售似乎早已有人預料到。
而至今日,隨著GE家電業務出售的消息傳出后,照明業務可能被出售似乎更加明確。GE照明可謂從星星之火,發展到燎原之勢,再回到如今的強弩之末,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GE照明命運的猜想:
GE拆分或出售家電業務的消息一發布后,意大利電器品牌Indesit、韓國三星、LG電子、瑞典伊萊克斯、墨西哥ControladoraMabe以及中國海爾就有意參與競購。但是,若是GE照明業務一旦被爆出售,誰會來接收這一燙手的山芋?答案不得而知。
無論是否真的出售與否,至少GE照明的命運值得我們去深思推斷
第一、維持現有格局,加深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利用GE技術和產品優勢,利用中國企業的渠道優勢,做成中國最大的銷售網絡。
第二、專注做高端工程的系統服務商,做成中國市場上工程綜合服務領先品牌。
第三、GE照明業務真被出售,光源巨頭的格局將被改變。
第四、由你來分析
一位偉大的人,創造了一段光明世界的發明;
一個偉大的公司,成就了世界工業史上的領先地位;
一個偉大的品牌,它的未來命運同樣令世界關注。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