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乒乓球館:燈光照明高科技(組圖)
摘要: 虹吸式排水,燈光照明、智能控制系統……北京大學體育館——世界上首個乒乓球專用場館里任一細微之處都能見到科技閃光。
從四個角看體育館內全景
從室內看體育館屋頂照明設施
日前,在北京大學校園內,中關村北大街西側,太平洋大廈南邊,一座亮麗的中國脊建筑落成了,這就是奧運歷史上同時也是世界上首個乒乓球專用場館北京大學體育館。
乒乓外交小球轉動地球美國刮起中國熱和乒乓球熱
說起乒乓球,國人對此一點也不陌生。
1971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接見國家體委(國家體育總局前身)領導,就我國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問題做了重要指示。當時,以后藤鉀二為代表的日本友人希望中國在時隔4年之后能夠重新參加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而中國則正處于文革的動亂年代,是否參加世乒賽這樣的問題,只能由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決定。在當時的國際形式下,毛澤東和周恩來希望能夠打開外交工作的局面,決定中國隊參加第31屆世乒賽,遂演出了乒乓外交這一國際關系史上的精彩絕唱。
結果,小小的乒乓球不僅使得中國運動員4年之后重新出現在世界體壇,而且以此為媒介,推動了中國和美國關系的改善,使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小球轉動了地球。
1972年4月1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在白宮接見了前來訪問的中國乒乓球隊。
中國乒乓球隊的此次訪美是對1971年美國隊訪華的回訪,主人給中國客人以前所未有的高規格待遇:尼克松總統在白宮接見了全體成員;中國隊應邀到聯合國總部進行比賽和表演;美國人民中間掀起了中國熱和乒乓球熱。從第31屆世乒賽時開始的乒乓外交至此達到高潮。
這里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一位美國運動員偶然登上了世乒賽組委會專門為中國隊安排的面包車(這類車輛外表相同,所以才會上錯),得到了莊則棟贈送的禮物,兩人一起出現在車門的鏡頭被敏感的外國記者進行了炒作,從此開始了隨后的一系列事件。
奧運乒乓球賽舉辦了5屆每屆都和其他賽事同居一室
提起乒乓球,每個熟悉奧運會的人對此也不會覺得陌生。
1894年6月23日,當法國公爵皮埃爾顧拜旦與12個國家的79名代表決定成立國際奧委會(IOC),開創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時,這一壯舉曾一度成為人們嘲諷的對象。
1896年4月6日15日,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經歷了重重困難后,在古代奧運會的發源地希臘重新燃起奧運之火,來自東道主希臘及澳大利亞、英國、匈牙利、德國、美國、瑞典等13個國家共311名男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舉重、射擊、自行車、網球、體操、擊劍、古典式摔跤等9個大項的角逐。
就是這屆奧運會,開創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新紀元。
但是直到1988年,乒乓球才第一次作為正式項目出現在第24屆韓國漢城奧運會的賽場上。作為韓國的首都,漢城是個對比明顯的現代化都市,保留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和古色古香的傳統瓦檐相映生輝。
在第十屆亞運會的場館設施開始建設之前,漢城已經被選為第24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因此,在亞運會的場館建設在計劃階段時,就考慮了漢城亞運會后奧運會如何充分利用其設施的問題,避免了重復建設。
1986年12月,漢城奧組委確定了奧運場館建設總體規劃,其中包括34競賽場館和72個訓練館。根據計劃,21個現有的場館設施將被用作奧運會比賽的競賽場館,另外13座將是新建場館。72座訓練場館也都是現有設施改建而成的。
漢城綜合體育中心座落于漢城東南部的蠶室地區,距市中心約13公里,占地59.1萬平方米,包含了五個國際標準體育場館:主賽場奧林匹克體育場、蠶室體育館、蠶室游泳館、蠶室學生運動場和蠶室棒球場。
第一屆奧運會乒乓球比賽就在其中之一的蠶室體育場舉行。蠶室體育場分地下一層和地上三層,建筑面積25800平方米,能容納觀眾2萬人,除了乒乓球比賽,這里還舉行了奧運會籃球、排球、手球、拳擊和摔跤等比賽。
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至今,雖然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已經連續進行了5屆奧運會乒乓球比賽,如同漢城奧運會一樣,其余四屆奧運會的主辦方也都將乒乓球比賽和其他兄弟項目的比賽安排在了同一個場館。
從南北側看體育館內全景
從東北角看北大體育館
首個乒乓球館竣工飛揚的中國脊走進百年奧運建筑
如今,2008年北京奧運會乒乓球比賽場地北京大學體育館竣工了。這不僅是奧運歷史上首個奧運乒乓球館,也是世界上首個乒乓球專用場館。
本工程建筑面積26900平方米,南北長122.6米,東西寬87.7米,由乒乓球館和游泳館兩部分組成。乒乓球比賽場位于首層,比賽場地長47米,寬39.5米,可以布置8張乒乓球臺進行比賽。放入活動座椅后,賽場變換為長27米,寬20米,可以布置2張乒乓球臺進行決賽。比賽時可提供固定與活動座位共7557座。
2008年8月8日至20日,將迎來奧運會乒乓球比賽預決賽,2008年9月9日至17日,還將迎來殘奧會乒乓球比賽預決賽。
奧運會后北京大學體育館將改建為北京大學綜合體育館,可舉辦乒乓球、手球、籃球、羽毛球、排球、室內足球、體操比賽及專業訓練、學生上體育課、集會和文體表演等活動。
飛揚的中國脊動感乒乓球造型
站在平地上仰視北京大學體育館,傳統造型中國脊伸展兩翼,與百年燕園建筑一脈傳承,外立面呈框架狀矗立的混凝土板,設計典雅大方;若是俯瞰,卻發現屋頂另有一番天地:中央突出的透明球體配上兩條旋轉屋脊,動感乒乓球呼之欲出。
北京大學體育館的屋蓋為弦支網殼鋼結構,跨度為64米,屋蓋結構由下剛性環、中央剛性環、中央球殼、輻射桁架、水平與豎向支撐體系、檐口支撐體系、拉索支撐體系等七部分組成,屋面為雙曲面,結構體系在所有奧運場館中,屬于較為復雜的。
北大體育館的屋脊利用金屬屋蓋上兩條螺旋展開的曲面作為形體,和民族、北大、國球、建筑于一脊,故稱為中國脊。中央的玻璃球及屋頂的可開啟窗,保證了室內自然采光和良好的自然通風,滿足學校平時訓練使用。
乒乓球運動要求的速度、力量、旋轉,都在呼之欲出的動感乒乓球造型中都得到了全面詮釋。而體育館建筑造型名為中國脊,則寓意著民族之脊、北大之脊、國球之脊和建筑之脊。
科技含量高科技奧運理念融入傳統中國脊
北京大學體育館被建筑學家稱為科技含量相當高的奧運場館,北大乒乓球館主賽場、熱身場和游泳池的照明控制,都采用了分布式智能照明。變配電室內綜合自動化系統將與體育館BA系統聯網,主要的線路開關、變壓器,都能實現遠距離實時遙測、遙信、遙調、遙控。
鋼結構由預應力拉索支撐體系、水平與豎向支撐體系等7個部分組成,連拉帶拽地托起乒乓球。對于這個特殊的鋼結構體系,在焊縫焊接、空中對接、桁架鋼拉索預應力張拉等方面都存在了諸多技術難題。經過前期的論證、實驗,在施工過程中采用了安全、高效的高空散拼技術,并對施工工程進行監測,利用科學的數據為施工安全及主體結構的建設提供了保障。
體育館一層媒體、后勤等用房約3000平方米的供暖將由地熱泵提供,系統通過并聯布置的垂直地下埋管,設置兩組土壤熱源熱泵系統,利用土壤的能量為建筑物供暖供冷,制冷量為31OKW,制熱量為493KW。
太陽能光熱技術也可以為館內的游泳池提供充分的熱量,系統集熱面積可達300平方米,每年節能24萬KW的電能。
虹吸式排水,燈光照明、智能控制系統體育館里任一細微之處都能見到科技閃光。
保護老古董治貝子園和古樹
北大體育館位于校園東側,避開治貝子園和古樹,南北兩側為觀眾疏散場地。建筑整體布局向東側退讓,形成西部治貝子園、古樹和新建院落的連續景觀,并為使用者提供適用的外部活動空間,以多樣的空間感受與景觀的變化引導新鮮不同的體驗。從而與北大渾厚的歷史沉積形成了寧靜典雅的建筑園林風格相協調。
修建之初,體育館的用地西側有一組四合院保護建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治貝子園,在園南側長有六株樹種各異、姿態俱佳的掛牌保護古樹(分別有馬尾松、白皮松、側柏、國槐等)。為了保護文物,體育館選址設計時整體布局向東側退讓,避開了文物及古樹,而地下所遇預先埋好的管道隨著場館搬家,從而形成了西部治貝子園、古樹和新建院落的連續景觀。由此,體育館的南北兩側設為觀眾疏散場地,與北大370余年的歷史沉積形成的寧靜典雅的建筑園林風格相協調。
觀眾席置換通風
北京大學體育館是世界上首座專為乒乓球比賽而建造的專門體育館。乒乓球比賽場館內背景盡可能暗,保證運動員比賽時不受環境影響;通風空調風速不超過0.2米/秒,同時燈光照明不能有眩光等嚴格要求,這些都在北京大學體育館首次得到了體現。
北京大學體育館建筑造型美觀獨特,與西側的治貝子園、古樹相互映襯,別具特色。屋頂中央的玻璃球殼和兩條旋轉屋脊,從空中俯視,酷似旋轉中的乒乓球,寓意了北大體育館奧運會賽事的使用功能。北大體育館屋面采用金屬屋面,兩層防水和保溫,有防雨水消聲處理;賽場地面為雙層架空運動地板,專門從美國進口,墻面為木質吸音板,有良好的聲音效果。
體育館的觀眾席采用置換通風的方式,風口風速小于0.5米/秒,在座位處形成置換通風的效果,在滿足觀眾席熱舒適的條件下,盡量降低了觀眾席的空調冷熱負荷。乒乓球主賽場區域采用賽場兩側側送側回的空調系統,送風口風速為3米/秒,滿足了賽場中部區域空調風速小于0.2米/秒,保證賽場區域的溫濕度要求。
2008年8月,當燕圓的丁香又一次吐露芳華,北大體育館中國脊將迎來百年奧運盛事奧運會乒乓球賽,體育館不僅將為運動員及其他官員提供優秀的比賽環境,再次掀起中國熱和乒乓球熱。
熱點話題:照明企業生死存亡等你來談 |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