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油燈攝影集:記錄照明變遷(圖)
摘要: 沿著一條照明方式變遷的時間線,在美侖美幻的光影間捕捉歲月的滄桑痕跡。9月7日,歷時八年細選精編成冊的《川北油燈》專題攝影集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會在蓉舉行。
楊鷗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沿著一條照明方式變遷的時間線,在美侖美幻的光影間捕捉歲月的滄桑痕跡。9月7日,歷時八年細選精編成冊的《川北油燈》專題攝影集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會在蓉舉行。與會專家在紛紛肯定作品藝術價值的同時表示,川北油燈專題攝影畫冊為民間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
油燈,自古以來是中國傳統的照明用具。它種類繁多,形狀各異,用煤油、菜油、桐油做燃料。隨著電力業的發展,油燈逐漸銷聲匿跡,油燈下的一些民俗事象也漸次淡出人們的視線。我拍攝的初衷是想用相機記錄和發掘使用油燈的歷史,為民間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提供一點有價值的史料。有了這個想法夠,我從2000年就開始醞釀油燈專題的拍攝工作。作者楊鷗回憶說,八年前的一天,我陪成都的客人到儀隴朱德故居參觀,在陳列室看到一盞十分古董的油燈,作為出生在偏僻鄉鎮的我,感到非常親切,由此勾起了我與油燈相伴的那些日子的回憶。
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油燈對收藏愛好者來說也并不易得,而要再現符合油燈所在歷史民俗背景的畫面就更非易事。搜集油燈是拍攝的前提條件,為了尋找油燈我幾乎踏遍了整個川北,特別是南充,幾乎每個鄉鎮我都走到了。回首八年拍攝的歷程,楊鷗感慨良多,我不是為了拍油燈而拍油燈,有了一盞油燈之后尋找一個相符的主題,挖掘其背后的民間民俗文化才是我的初衷。有時候為了拍攝一幅好的作品,我會為了一盞燈在數百里路程上往返數次。
有一次,我打聽到南部縣一個茶館有一盞錫壺三枝燈,尋找數月才在縣城向陽巷找到這個已經在地下室的茶館。說起每一副作品背后的故事,楊鷗說他三天三夜也講不完,當時正有一個年邁的說書人在講評書,據說這是川北最后一家評書茶園。評書聽眾是清一色老年人,說書人曹榮已年逾花甲又無傳人,這些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讓人擔憂,這也是我一直堅持拍攝的動力。
川北油燈專題攝影畫冊收錄的四十八幅作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為民間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當天四川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康大荃等專家參加了作品研討會,并紛紛作出了高度評價。據悉,這些攝影作品曾多次到全國展覽,部分作品還曾獲得四川文藝界最高級別的巴蜀文藝獎。
最新數據:7月照明行業產銷報告 |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