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LED“綠色光源”還要“綠色使用”
摘要: 入夜之后的城市,越來越多的樓宇、綠地、橋梁被一種新型的節(jié)能光源——LED(半導體照明),裝點得光彩奪目。此時,目不暇接的你是否意識到:新的污染很可能隨“光”潛入夜。
入夜之后的城市,越來越多的樓宇、綠地、橋梁被一種新型的節(jié)能光源——LED(半導體照明),裝點得光彩奪目。此時,目不暇接的你是否意識到:新的污染很可能隨“光”潛入夜。
人稱“綠色光源”新生力量的LED照明,怎會與污染搭上了界?世博園區(qū)夜景照明總體規(guī)劃負責人、同濟大學視覺與照明藝術研究中心教授郝洛西及其團隊,在多次實地調查中發(fā)現:對于“綠色光源”的盲目追捧,使人們放松了對光污染的警惕;由于使用不當,部分節(jié)能工程成了潛在污染源。專家說,上海在為明年世博會舉辦設計和裝扮園區(qū)以及整個城市的夜景時,要及早注意這個問題。
節(jié)能燈具≠零污染
LED的“綠”,在于發(fā)光效率。它利用電子移動發(fā)光,能直接將電能轉換成光能,因此,發(fā)同樣的光,耗電量僅為普通白熾燈的1/10。這樣的“節(jié)能先鋒”,與城市景觀照明可謂“情投意合”。于是,各地掀起了一輪景觀燈改造熱潮:一邊用LED取代傳統照明,一邊讓更多淹沒于夜色的建筑披上LED“編織”的亮閃閃的外衣。
城市變亮了,而耗電量不升反降——LED對于節(jié)能減排的確功不可沒。然而,調查發(fā)現,這些異彩紛呈的燈光外衣,不免有些過火——“亮、跳、彩的LED光源不僅布滿了整座高樓的外立面,而且快速變換著色彩與圖案,將夜空渲染得恍如白晝;不少廣告牌則以大面積LED顯示屏的形式,矗立在十字路口等交通要道。”郝洛西說,就能耗而言,LED可謂“綠色”鮮明;但就光環(huán)境來講,“綠色標簽”不能亂貼。
與傳統景觀照明相比,LED具有方向性強、光照分布集中、色彩飽和度更高、動態(tài)變化方式多樣等特點,這意味著它對人眼的刺激更大,“人長期暴露在這樣的光照環(huán)境中,輕則容易產生眩光,重則會影響視力健康和駕駛安全”。郝洛西建議,一方面要加強LED的應用研究,對“LED表面亮度應控制在多少”、“動態(tài)屏幕多大面積合適”等問題給出科學的答案;另一方面,夜景規(guī)劃設計還應以人為本,不能簡單認為“反正LED省電,亮一點更好”。
細節(jié)決定“綠”與“不綠”
無論是LED,還是傳統光源,除了控制表面亮度,燈具位置、投射角度、光色選擇等技術細節(jié),都可能影響它的“綠”與“不綠”。郝洛西指出,在治理城市光污染時,類似的“細節(jié)意識”還有待加強。
例如,采用綠色光給綠化帶照明的做法十分普遍,但這不僅使晚間的樹木變得光怪陸離,還容易對司機識別交通信號燈產生干擾,增加安全隱患。再比如,商場、寫字樓前的步道燈常被安裝在花壇中,1米高的燈具“站”上半米高的花壇,刺眼的光線正好位于行人的視線高度,讓人很難避讓。商業(yè)街上,幾十米一個的大型廣告牌更是“損人不利己”:廣告牌下方的一排燈具朝上投射很容易形成溢散光,直接射向天空,不僅沒有照亮自己,反倒加劇了“人工白晝”。
“把光照在不該照的地方,不僅是一種浪費,有時還是破壞。”針對調查發(fā)現的“漏洞”,郝洛西建議,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對城市不同功能區(qū)域的光照水平實行分級管理,限定不同類型建筑的表面亮度等級,避免樓與樓之間“暗者變亮,亮者更亮”的攀比心態(tài),創(chuàng)造和諧、生態(tài)的城市夜景環(huán)境。
公眾要有“光健康”意識
光污染不僅出現在室外,家庭、學校、辦公室等的室內照明中也潛藏著不少“健康殺手”。上海和平眼科醫(yī)院副院長朱莉向記者證實,白內障、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的發(fā)病率正逐年上升,并呈現年輕化趨勢。除了遺傳、壓力等因素,不健康的照明環(huán)境也是一大誘因。然而,公眾的“光健康”意識比較淡薄,大家的認識還停留在“不近視,即健康”的水平上。
郝洛西告訴記者,健康的光環(huán)境包含光照亮度、光線品質、顯色性等諸多要素,而大多數公眾只關心環(huán)境“是否夠亮”,存在不少認識盲區(qū)。比如,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做功課時只要臺燈夠亮,沒必要開房間燈。其實,在不開主燈的情況下,孩子的眼睛不得不在亮與暗的環(huán)境中來回調節(jié),極易引起眼疲勞。(編輯 :PCL)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