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玄機:借錢不如借力
摘要: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大多只能是蛇吞象,收購時就資金不足,娶到手之后,也就很容易錢不夠花,倒在現金流上,在聯想、TCL和京東方的并購中,其財務能力都受到巨大考驗,但綜合比較起來,最終財技勝出的是京東方。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大多只能是蛇吞象,收購時就資金不足,娶到手之后,也就很容易錢不夠花,倒在現金流上。
在聯想、TCL和京東方的并購中,其財務能力都受到巨大考驗,但綜合比較起來,最終財技勝出的是京東方。
聯想:私募束縛了手腳
聯想在并購上不缺錢,這是楊元慶一再強調的。但事實是,聯想并購IBMPC時,手上只有30億元現金,而收購價格是12.5億美元,其中8億美元要求現金,4.5億美元股票,還要留出2.5億美元現金備份,以應付一些突發狀況,還要承擔5億美元債務,差距不是一點點。
為收購成功,聯想決定私募,對方正是競購伙伴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General Atlantic及美國新橋投資集團(Newbridge Capital LLC),三家聯手向聯想投資3.5億美元,代價是聯想讓出約10.2%的股權,并允許他們2.725港元的價格執行約2.37億股的聯想股份非上市認股權證。
雖然聯想并購時的負債率僅有27%,還算吃得消,但外資股權還是亂了新聯想的陣腳,為照顧他們的意愿,新聯想在整合上遲遲不敢動真格,只管消炎,不管手術,結果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聯想短期戰略至上的最大效果就是表面業績上升,股價上升兩倍,使三家機構的投資價值上升到百億港元。2007年,三家趁股價高峰套現30億港元,已然收回成本還小賺一把。
TCL:舉債賠進了家底
TCL是先甜后苦。在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過程中,TCL國際并未掏一分現金,只是向合資公司轉移全部電視及DVD業務和資產,對方也注入相應電視及DVD業務及資產。而在組建T&A時,由于TCL手機業務不好,TCL在注入相關業務的同時投入貼進去5500萬歐元現金。
這筆生意看起來比聯想的劃算,但李東生沒想到,這只是個開頭。合并后的業務不僅沒有帶來盈利或產生協同效應,降低成本,反而不斷虧損。
結果,TCL不僅交易時的銀團貸款還不上,還面臨巨大的業績壓力,引起股東不滿。
合資公司的吞錢能力超出了李東生的想象。并購僅一年,TCL集團香港公司為籌集合資公司運營資金,就先后向國外金融機構借款超過10億美元,資產負債率趨近70%,短貸長投、借舊還新,使得財務風險加大,并且降低以后的籌資能力。
在TCL通訊收購阿爾卡特后,現金流緊張更加明顯。合資公司成立后,3個月內虧損6300萬港幣,一向靠打“廣告戰”過日子的TCL移動,竟然在合資后暫停支付各地分公司三個月的廣告費用,總部直接發布的廣告也少得可憐。
李東生悲涼地說:“TCL過去20年中創造的巨額利潤在不成功的國際化過程中被消耗殆盡。”
京東方:融資趕上了低谷
實力不如聯想和TCL的京東方進入資金和技術密集的液晶面板行業,擔負的財務壓力顯然最高。但幸運的是,京東方領導人王東升本身就是位財務專家。
京東方3.8億美元收購資金精打細算:自籌1.5億美元;以資產抵押方式,向韓國金融機構借款1.88億美元;以資產向現代公司獲得賣方信貸0.39億美元。
雖然京東方的負債率高達70%,但王東升十分自信京東方能夠度過困難時期,因為他早已計算好了拿韓國的生產線去上市融資。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2004年,該計劃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壞消息紛至沓來。
液晶產業景氣周期在2004年下行,導致規模尚小的京東方2005年至2006年連續虧損額達到33億元,王東升也一度深受質疑。最后不得已出售了冠捷的股權,換來22億港元收益,才以財務投資大賺抵消掉產業并購大虧。
不同的是,京東方借并購換來了新的核心競爭力,確立國內TFT-LCD行業的領先地位。
2006年,京東方迎來了產業的上行周期,順利完成五代線月產能由60K(玻璃基板)擴大至85K(玻璃基板)。2007年行業回暖,蓄勢待發的京東方平均每月贏利超過1個億。
2008年,產業進入新一輪下行周期,京東方投資175億開工6代線,并以300億資金計劃圖謀8代線。
誰的公司誰做主
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其實最大的障礙是整合。如何消除文化隔閡,如何縮小管理差距,非常考驗企業家的智慧和魄力和耐力。事實證明,很多企業家只有并購的魄力,缺少整合的魔力。
聯想:我的公司你做主
在2008年11月之前,聯想還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標兵和國際化的榜樣。
柳傳志對整合的預想是,毛巾里擰水,把IBMPC25%的高毛利率和聯想的低成本運營能力結合起來,擴大利潤空間。然而,因為文化和管理的巨大差距,這一設想完全被束之高閣。 聯想在IBM面前,天生就有一種不自信和患得患失的卑微,也缺乏國際化的專門人才儲備,倉促上陣,這種劣勢是柳傳志號召每天學一小時英語也改變不了的。
為確保成功整合,聯想妥協遷就IBM成為化解分岐的第一原則,處處讓著老外們,生怕他們一罷工,IBM就不轉了,聯想就傻眼了。
聯想首先專門與對方的高層骨干談遠景,承諾他們工資待遇不變,將以前的IBM股權、期權改成聯想期權。聯想原計劃的雙總部戰略,也因IBM PC的高管堅持而改為單一總結,仍設在紐約。IBM老員工、惠普和戴爾空降兵擁有更好的薪酬待遇,出差頭等艙,每天拿著比聯想員工高幾倍的出差補助。毛巾擰水戰略未執行,國外市場的人力成本反而從6億美元上升到9億美元。
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老聯想人的積極性,導致聯想本土培養出來的多位高層離職而去,內部因此還差點搞出幫派主義。
因為急于消除文化隔閡,聯想在戰略上明顯亂套。IBM偏好高端機和商務市場,聯想重視消費市場,結果IBM占了上風,而市場恰恰風云變幻,筆記本消費市場大暴發,聯想錯過了良機,被華碩等對手搶先,直到2008年才回過神來,推出“Idea”品牌,但為時已晚。
更糟糕的是,并購三年,為保持表面穩定,聯想竟然一直沒有徹底解決供應鏈整合問題,結果不僅海外市場失利,國內市場份額也降到30%以下。
TCL:你的公司你做主
TCL的并購對象選的最失敗,但在整合上,李東生反而比柳傳志顯得堅決,沒有遷就,沒有掩蓋問題。
TCL也是并購后人才嚴重不足,倉促上陣,工作經驗滿一年,就敢外派,結果一竅不通,只能放手讓TCL湯姆遜(歐洲)按舊模式自轉。
2005年結束時,TTE歐洲出現6000萬歐元虧損,幅度遠超李東生預期,于是他馬上派一個人調查,答案是“情況正常”。李東生不信,于2006年2月派出一個調研小組前往歐洲,才真正有結果:過去一年多,歐洲市場發生巨變,平板產品取代傳統CRT彩電的速度太快。
到2006年底,歐洲市場的平板產品占有率從數量上已超80%,從銷售額上已超90%。
李東生決定不再放手,他迅速投入9000萬歐元重組TTE,用盡人員調整、組織重組、業務重組等措施,但TTE歐洲業務依然持續3年巨虧。
2006年,李東生只好宣布分手,結束歐洲業務,只保留OEM業務。這相當于放棄了湯姆遜的品牌和銷售渠道,象征著當初并購的目標被放棄。
幸運的是,經過壯士斷腕,如今的TCL集團經過削減業務,重新實現盈利。其后,李東生大作《鷹的故事》,成為中國管理名篇。
京東方:我的公司我做主
京東方的并購整合目的性最強,就是拿來技術(TFT-LCD),然后在國內落地生根。
京東方并購韓國現代,要的不是對方的品牌、渠道,也不是要搞國際化,要的就是對方手里的全套知識產權和完整的研發團隊。
韓國人很快發現,京東方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速度奇快,因為王東升在8年前就開始自主研發與人才儲備。目前,京東方已形成了外籍(專家)雇員和本地技術團隊相結合的完整研發團隊。
在京東方無孔不入、全方位的人才培養策略下,經過5年消化、吸收、提升,京東方獲得了自主建設高世代生產線的能力和自主創新的核心能力。
京東方在北京亦莊開發區建成投產的5代線已實現高效率運營,在原材料成本高出對手7個點的條件下,毛利水平甚至高于LG和友達。目前,京東方與日立、LG形成的液晶技術標準以比液晶老大夏普更先進的技術,占據了全部液晶面部產品35%的份額,如果八代線順利建成投產,該標準的市場份額將提升到55%。
京東方完全掌握了液晶面板產業的話語權,這在中國企業還是第一次。
京東方的最妙手筆是在獲得技術之后將韓國子公司剝離。對比如今的上汽雙龍亂象,京東方的整合智慧不言自明。(編輯:XGY)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