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位中國愛迪生的蔡祖泉教授逝世(圖)
摘要: 上海之夜,燈火璀璨,讓城市夜色呈現五彩斑斕的是利用新光源技術做成的金屬鹵化物燈,而它的研發者正是中國電光源工業奠基人、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教授蔡祖泉。2009年7月17日,這位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電光源研究的開拓者,復旦原副校長蔡祖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中午12時36分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圖片說明:電光源專家蔡祖泉發明的 小太陽燈,讓無數上海人享受他的發明帶來的光明,照片中演示者為蔡祖泉
上海之夜,燈火璀璨,讓城市夜色呈現五彩斑斕的是利用新光源技術做成的金屬鹵化物燈,而它的研發者正是中國電光源工業奠基人、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教授蔡祖泉。2009年7月17日,這位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電光源研究的開拓者,復旦原副校長蔡祖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中午12時36分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我聽黨的話,燈聽我的話是蔡祖泉教授的名言,他被人稱中國的愛迪生。
50多年前的中國尚未能自主生產自己的燈泡,電光源研究領域更是一片空白,上世紀60年代,自學成才的蔡祖泉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電光源實驗室,開始了該領域的系統研究。我國電光源史上第一個氫燈、第一個高壓汞燈、第一個氪燈、第一個長弧氙燈等一系列成果陸續從他手上誕生。可以說,中國電光源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至今天達到極高水平,蔡祖泉教授功不可沒。
他開發的新光源、新燈,讓生活從此得以改變。當年高壓汞燈亮相以后,夜晚的南京路便從此告別昏黃的老式路燈,變得明亮而璀璨;如今的中年人,在兒時的記憶中,還對廣場上的小太陽長弧氙燈記憶猶新;而當年在研制小太陽時,為制作玻璃和金屬接口處必須使用的耐高溫銀焊條,他用的是家里的銀元。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新聞記者用的是如排球般大小的老式放炮型新聞燈。為了爭口氣,1963年蔡祖泉開始著手研制自己的新聞燈,半年后,中國成功揮別老式新聞燈,生產出自己的僅有鋼筆大小的碘鎢燈。
1984年,蔡祖泉提議在復旦開設光源與照明工程專業系,如今,作為經教育部批準的惟一在高校設立的光源與照明工程專業,已培養出無數優秀人才。1988年,本著強烈的民族責任心,他克服種種困難,成立了中國自己的照明學會;并于同年加入國際照明學會。
知曉蔡祖泉教授的人,都為他一心為國、刻苦拼搏的精神所折服,就是憑著這種精神,只有小學3年級文化水平、學徒出身的他才得以成長為中國著名電光源領域專家、中國電光源領域的奠基人。即使卸任后,蔡教授仍堅持每年做出一兩個專利。他常笑著說:愛迪生到晚年仍堅持發明研究,我也得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據悉,目前,復旦正與蔡祖泉家屬商定治喪事宜。遺體告別儀式時間尚未確定。
蔡祖泉,男,1924年11月生,浙江余杭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后在上海藥廠工作。自學成才,1952年到復旦大學工作,歷任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等職。1992年退休。
蔡祖泉同志是我國電光源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1963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只高壓汞燈,1964年研制成功我國首盞1000瓦鹵鎢燈,此后又相繼研制出脈沖氙燈、氫弧燈、氪光譜燈、超高壓強氙燈、充碘石英鎢絲燈、超高壓強汞燈等10余類照明光源和儀器光源,大大縮短了我國電光源研究水平與國際上的差距。其中,長弧氙燈在上海人民廣場點亮后,被譽為人造小太陽;25千瓦水冷電極短弧氙燈被用作航天工業部大型空間環境模擬設備太陽模擬器的光源。相關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國防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等獎項。蔡祖泉同志兼任中國光學學會、中國照明學會、中國輕工業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科協副主席等職。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