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蔡祖泉:每一盞燈都延續他的生命
摘要: 2009年7月17日12時36分,中國的每一盞燈都黯然神傷,它們共同的培育者、中國電光源研究的開拓者,復旦大學原副校長蔡祖泉教授離開了這個世界。
2009年7月17日12時36分,中國的每一盞燈都黯然神傷,它們共同的培育者、中國電光源研究的開拓者,復旦大學原副校長蔡祖泉教授離開了這個世界。
50多年前,盡管愛迪生發明的電燈問世已數十年,可偌大的中國尚不能生產燈泡。正是蔡祖泉教授,以40多年心血細致而精妙地培育起這項事業,最終令它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如今,中國每年制造81億只燈,全世界80%的節能燈由中國制造,就連美國同行都感嘆地說:雖然白熾燈是愛迪生發明的,但是現在連愛迪生的故鄉用的都是中國制造的燈。
蔡祖泉教授生于1924年11月,祖籍浙江余杭。和愛迪生一樣,蔡祖泉最初也是一個學徒工。抗戰時期,年僅16歲的他就到中法藥廠(延安制藥廠)玻璃制造車間當學徒,生產玻璃藥水瓶。在那里,這個玻璃工一干10年,其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后,上海交通大學的周同慶教授、方俊鑫先生承擔了國家研制X光管的任務,他們急需一位懂得玻璃制作技術的助手,點名要了蔡祖泉。3個月后,藥廠少了一個玻璃生產工,而中國的電光源事業多了一位開拓者。
1952年,在院系調整中,蔡祖泉與X光管研制組的同志,一起來到了復旦大學。1961年,他開始著手研制國內第一盞光源高壓汞燈。
在研究高壓汞燈的時候,大家遇到了一個難題玻璃與金屬如何接口。國內根本沒有技術能生產出所需的特薄鉬片,蔡祖泉就帶著學生們把厚厚的鉬片放在鐵砧上敲,像打鐵一樣,一層一層地敲薄。他的學生洪永清說: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可蔡老師就是認定了。最終,在蔡祖泉的堅持下,師生們終于敲出了符合標準的鉬片,把金屬和玻璃的接口給封接好了。1961年12月,第一盞高壓汞燈點亮了。3年后,高壓汞燈由上海亞明燈泡廠生產,安裝到最繁華的南京路上,取代了以前昏黃的老式路燈,把整條路照得通亮。
那一天,蔡祖泉帶著研究小組特地逛了一趟南京路,享受著成功的喜悅。
今天,當萬家燈火亮起的時候,誰都不該忘卻蔡祖泉。雖然,他已離我們遠去,但中國制造的每一盞燈都在延續他的生命。
相關鏈接
蔡祖泉,中國共產黨黨員,復旦大學教授、原副校長。因病醫治無效,于2009年7月17日12時36分逝世,享年86歲。
蔡祖泉同志是我國電光源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1963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只高壓汞燈,1964年研制成功我國首盞1000瓦鹵鎢燈,此后又相繼研制出脈沖氙燈、氫弧燈、氪光譜燈、超高壓強氙燈等10余類照明光源和儀器光源,大大縮短了我國電光源研究水平與國際上的差距。其中,長弧氙燈在上海人民廣場點亮后,被譽為人造小太陽;25千瓦水冷電極短弧氙燈被用作航天工業部大型空間環境模擬設備太陽模擬器的光源。相關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國防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等獎項。兼任中國光學學會、中國照明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科協副主席等職。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