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祖泉:點評中國照明產業60年(組圖)
摘要: 建國60周年,一個甲子的歲月容納無數輝煌變遷。此系列文章為親訪對中國照明行業影響深遠的高端人士,聽他們點評中國照明產業的發展與興起。本文聽蔡祖泉點評中國照明產業60年。
日本照明學會代表團訪問中國,時任復旦大學副校長的蔡祖泉接見(右一)(進入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教授紀念專題)
2008年7月,85歲高齡的蔡祖泉在雷士上海研發中心成立儀式上講話,依然斗志昂揚(進入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教授紀念專題)
84歲高齡的蔡祖泉仍與行業人士探討光源技術。從左到右分別為:蔡祖泉、葉勇、安小杰(進入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教授紀念專題)
建國60周年,一個甲子的歲月容納無數輝煌變遷。回看中國照明行業,雖然沒有祖國那樣深遠而輝煌的歷史,但其繁榮歷程一樣印證著中國的精彩與中華民族的智慧。此系列文章為親訪對中國照明行業影響深遠的高端人士,聽他們點評中國照明產業的發展與興起。
6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的照明與光源,幾乎從零開始,成為一個全球大國,這是一個令所有中國人驕傲的成績。
尤其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與世界接軌了,了解到我們自己落后的地方,進一步促進了中國電光源與照明事業的發展。
盡管如此,我們中國現在與國外大企業的差距還很大:關鍵問題是中國的照明企業積累太少,歷史積淀短,綜合力量不足。中國大部分照明企業起步較晚,平均才1020年的積累期,而國際品牌如飛利浦、歐司朗、GE等歷史很長。他們對人才的吸納、技術研究、產品開發抓得很緊、投入大,他們開發一項新產品,需要經歷很長時間的深入研究,有的要10多年才完成,等技術和成熟之后才推向市場。
但是,中國很多照明企業做不到。因為積累不夠,實力不足,導致人才吸收能力也不強,無法形成一套完整的高級人才引入機制。這樣,產品研發也乏力。目前,真正要把研發中心建設并重視起來的中國企業不多,當然這其中存在客觀原因。
目前,全球下一個研究的新光源領域是LED半導體照明。如果中國企業要強大,就應該要發展LED。現在國際上的大企業如飛利浦、歐司朗等財大氣粗,不斷地去收購在LED領域擁有領先技術的企業,來增強在LED方面的話語權,爭奪未來的市場份額。但是在中國,光源與燈具企業是分開的,而且,企業規模太小、太分散,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必須抱團,必須資源整合,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
總而言之,只有企業強大了,才能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在技術、產品開發上。否則,我們將永遠落后于他人。舉個例子說,雷士照明經過10年的發展后,成為一個知名品牌后,將更多的精力加強產品和技術開發,而且保證品質,這是雷士打造國際性領先品牌的必然選擇。
品質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要先有品質,然后有品種,再發展多品種。中國企業的錢不夠,需要向社會融資;融資之后就要重視研發中心的建設和作用。
現在,全球正在遭遇經濟危機,中國的實體經濟也遇到了發展難題,中國照明產業也無法獨善其身。以前,中國對外OEM的出口產品很多,但是現在國外的消費能力下降了,需求減少了,我們企業的問題也就出來了。但是,如果我們有核心技術的新產品,就不怕了。我們因為看到了中國與國外的差距,我們希望把差距縮小,希望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中國要做到:別人有,我們也要有;你沒有,我們也要有!盡管這個過程比較艱難,但是我們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
(圖文來自《60年燈光記憶》一書。作者宋定龍采訪于2009年3月22日,上海。)
個人簡介
國際電光源學術討論會顧問
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名譽所長
中國照明學會名譽顧問
上海照明學會顧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