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慶旋:點評中國建筑燈光60年發展(圖)
摘要: 建國60周年,一個甲子的歲月容納無數輝煌變遷。此系列文章為親訪對中國照明行業影響深遠的高端人士,聽他們點評中國照明產業的發展與興起。本文為詹慶旋點評中國建筑燈光60年發展。
2007年7月,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26屆CIE大會
建國60周年,一個甲子的歲月容納無數輝煌變遷。回看中國照明行業,雖然沒有祖國那樣深遠而輝煌的歷史,但其繁榮歷程一樣印證著中國的精彩與中華民族的智慧。此系列文章為親訪對中國照明行業影響深遠的高端人士,聽他們點評中國照明產業的發展與興起。
從1949年到2009年的這60年間,雖然我國照明工業生機勃勃,產品市場興旺發達,工程項目源源不斷,但是當前光環境的建筑仍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和制約發展的梗結。例如照明產品的產量雖居世界前列,出口量也不小,但產品檔次不高,質量良莠不齊;照明理論和應用的研究發展緩慢;照明能源浪費和光污染的現象也令人堪憂。
光是建筑的第四維空間。當前,我國城市景觀照明中存在的亮度過高失控、文化品位淺薄、建設管理無序三個問題。我國城市照明應該以人為本、功能優先、協調發展,實行法制化管理,制訂科學的城市照明總體規劃,實行照明規劃和設計的職業準入制度,有序地開展城市照明建設。
照明=科技+藝術。拙劣的設計不如沒有設計。光環境的設計絕不應當局限于滿足照度標準這個水平上。它有明亮、舒適和具有藝術感染力三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上建筑師都能發揮主導作用。因此,建筑師和規劃師應當主動了解光、體察光、運用光,積極參與光環境的設計,從方案構思到施工圖完成,全過程地把光融人到自己的規劃和創作之中,為城市和建筑增光添彩。
光環境設計取決于人的要素。但是目前我國專業的照明設計隊伍和機構尚待培育。照明設計單純依靠電氣工程師或照明器材供應商或裝修公司完成的局面應當改變。
根據國外經驗,重大的照明工程,特別是景觀和裝飾照明工程的設計大都是具備照明專業知識的建筑師、藝術家主持完成,從方案構思開始,貫徹到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全過程。當前我國建筑師,規劃師的照明專業知識不足,特別是缺乏參與光環境設計的意識和主動性,因此現實的照明工程中設計精品寥寥無幾。
再說照明產品。國產的照明產品具有價格優勢,但也有品質劣勢。國外照明企業除飛利浦、歐司朗、GE等大品牌以外,很少有上市企業,它們規模不大,但是它們強于品質,自主創新能力強,享有國際聲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中國照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盲目做大做強,而要苦練內功,加強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我希望中國能涌現出越來越多與國際名牌照明品牌相媲美的產品,能打造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百年照明企業。
(節選《60年燈光記憶》一書。作者宋定龍采訪于2009年3月,北京清華大學。)
個人簡介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
建筑部專家委員會專家(城市照明)
中國照明學會顧問(1996-2003副理事長)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在清華從事建筑光環境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工作四十余年,是我國建筑光環境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研究工作的重點為光環境質量評價,采光、照明應用技術與設計方法,照明節能,城市與建筑環境照明的美學與物理規律等。
1960年完成中國美術館采光設計研究,2002年任中國美術館改造工程照明顧問。
1999年毛主席紀念堂夜景照明設計獲北京市特等獎
王府井商業街夜景照明規劃設計獲99年首規委城市設計獎
擔任建設部下達國家標準城市照明規劃規范編制項目的負責人 完成的二十多個科研項目,其中有三項獲部級科技進步獎
《建筑光環境》等專著三本(兩本為合著)均獲建設部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主持完成四十余項室內、外照明工程規劃設計,包括城市照明總體規劃及詳規(桂林、鄭州北京cbd及亦莊經濟開發區等)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