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給建筑以特質 照明比建筑重實技
摘要: 由CLDA理事長謝茂堂引見,阿拉丁照明網采訪到了多位臺灣新一代知名建筑師。在建筑行業頗有歷練的他們,談起建筑設計、談起建筑與照明,各有感觸。其中的知名建筑師李岳軍在一杯藍山之后,娓娓道來他的建筑與照明之觀。
照明給建筑以特質 照明比建筑重實技
——訪知名臺灣建筑師 李岳軍
由CLDA理事長謝茂堂引見,阿拉丁照明網采訪到了多位臺灣新一代知名建筑師。在建筑行業頗有歷練的他們,談起建筑設計、談起建筑與照明,各有感觸。其中的知名建筑師李岳軍在一杯藍山之后,娓娓道來他的建筑與照明之觀。
照明賦予建筑夜晚的特質
“一個都市是有生命的,白天有白天的面目,晚上有晚上的姿態。”知名建筑師李岳軍這樣開始了他的描述。
一個都市、一個建筑,在白天和黑夜都客觀存在。僅僅靠外在姿態,我們很容易能夠了解它是一種怎樣的風格;到了晚上,就需要燈光來體現其個性。
作為建筑師,我們愿意賦予一個建筑人性化的一面:它不只是有鋼筋、水泥、屋檐、窗戶,它更有自己的姿態和個性。隨著城市夜晚觀感需求的提高,建筑的照明和亮化隨之變得重要。
然而要貼切體現出建筑在夜晚的特質,就必須了解光的特質,才能表達出空間的氣氛、表現建筑晚上的表情。在具體的工作開展過程中,我們希望照明設計者越早介入越好。在建筑師、業主、照明設計師等眾多設計者無數次的溝通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將建筑靈魂、風格、氣質的思考領會、灌輸,從而由照明設計師塑造出體現建筑氣質的燈光。
照明比建筑更重實用和技能
對于建筑設計師和照明設計師二者之間的關系,李岳軍謙遜的說,絕對不存在建筑設計師是“領導者”的可能。只不過一個項目的開展,通常由建筑師的構想開始,在逐步演進過程中室內、景觀、照明等設計角色再慢慢進入。總體是一個統籌和整合的過程,所有人員的參與都是為了更好的表達建筑物本身的個性和風格。
有人認為照明是建筑的附屬物——好比正餐之后的甜點,其目的只是為了在建筑形成之后,用一定的華麗手段來烘托氣氛和氛圍。李岳軍正色說:照明并不僅僅是炫目的手法問題,它有許多實際和技巧的層面。比如電路、燈具等元素,都需要有實實在在的本事才能夠隨心所欲的駕馭。因此他更希望照明設計是實在的、有技巧的,能夠從實質上為建筑增添風采的。
照明讓建筑開始“比氣質”
請李岳軍談他印象深刻的建筑與照明成功結合的案例,他很廣域的說:其實現在每個城市都在做地標建筑,在建筑建成的同時,它的夜晚亮化和照明也已經成為標志性的一部分了。比如法國盧浮宮、上海的東方明珠等。他還特別提到了廣州的電視塔,李岳軍認為以其復雜的結構和獨特的造型,足以推斷其照明不可能是靜態的、線條勾勒或者是墻面打亮之類,更多的會是點線面結合的照明手法——而這也是現在和未來燈光照明設計的一個走向——結合空間、時間,以動態和立體的手法呈現。
“早期建筑追求鶴立雞群的突出感,現在比高比美比不過,要比氣質。而照明,是呈現建筑夜晚氣質的重要手法。”
記者手記:
我問他,建筑師是不是一個項目的“領導者”,他馬上否認:不是不是,應該說是一個統籌、整合的角色;
我問他,照明的作用是不是主要為體現建筑的氛圍、氣氛,他立刻搖著手說:不,照明更需要實用和技能,它很有技巧;
我問他,當每個城市的地標建筑越來越多,如何在其中突圍,他說:當比高比美比不過,就該考慮比氣質了……
他外在高達、粗獷。他在采訪中不停的說謝謝、他很謙虛的擺放建筑和照明的關系。采訪過后你不僅要微笑:或許建筑和照明的關系就是如此:一個搭起令人矚目的外在,一個烘托讓人頷首的氣質。建筑與照明,如此若即若離又和諧相處。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