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企業開始為“不法和違規”買單
摘要: 因多年來行業缺乏有效的監督、引導和企業經營行為的不規范,道德風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逐漸醞釀成為行業的“生態災難”。從社會義務上看,照明企業正在為不法和違規行為買單。
決策失誤是企業最大的經營成本,道德風險是企業最大的經營威脅。而判斷一家企業的道德風險大小則要看企業經營行為的規范性。
照明行業幾乎99%屬于私營企業,無論企業資產還是品牌都屬于企業老板或者股東。但從市場本質上來說,其產品和服務都是通過各種交易和市場經營服務大眾,是要接受消費者檢驗和監督的公眾企業。正因為如此,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再到普通百姓,一方面關于規范和制約企業經營行為的法規和標準不斷完善,對企業不規范行為打擊力度日益加大;另一方面,以媒體為代表的公眾,對企業經營行為的輿論監督不斷加強。
因多年來行業缺乏有效的監督、引導和企業經營行為的不規范,道德風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逐漸醞釀成為行業的生態災難。
從社會義務上看,照明企業正在為不法和違規行為買單。2009年,1.2億只節能燈補貼和十城萬盞街燈LED照明改造計劃,這在照明行業史無前例。但同時,對于照明產品的抽檢,無論是全國范圍還是區域、地方,不合格產品和企業曝光率也達到新的高潮;此外,就在節能補貼開始深入人心之時,節能燈回收、汞污染也成為國內各大媒體關注和批評的焦點,甚至有專家分析汞污染若不得到及時整治,難保不成為照明行業版的三聚氰胺事件;而年底行業內一知名照明企業員工被曝汞中毒,結合年前溫家寶總理讓百姓活得有尊嚴的講話和近期用工荒風波,如何保障員工權益必定成為勞動密集型照明產業的又一難題。
從市場經營角度看,背后交易、商業賄賂等非正常經營途徑越走越窄。一方面,隨著國家反腐倡廉的深入,作為企業最為倚重的城市建設和重大工程照明項目,招投標監管日益加強,信息也不斷透明和公開化,投機難度和風險不斷加大;另一方面,不斷浮出水面的行業回扣等貓膩,已經成為消費者最為詬病的行業信任危機。也正因為如此,歐普、朗能、雷士等都開始與房產、家裝公司尋求新的合作模式,以規避相關經營風險。此外,因歷史遺留問題,行業內還有諸多偷稅漏稅、以次充好、偷工減料、克扣或拖欠員工工資等違法違規行為和陋習,它們都像一個個市場陷阱,隨時可能讓企業全軍覆沒。
在全球日益關注的低碳經濟大潮中,不斷崛起的中國照明產業在節能減排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并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急先鋒,被社會各界賦予厚望。可以預見,隨著行業的日益壯大,社會大眾和國家有關部門對于照明產業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如果不及時根除道德隱患,企業發展越快,面臨的社會風險和經營威脅也將越大。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