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照明設計如何做?中日照明專家觀點大搜羅
摘要: 在現代社會中,文物古建作為一種人文資源,除了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也成為美術鑒賞、旅游參觀的重要對象。隨著現代城市建設步伐的加速,文物古建夜間形象的呈現,也成為城市管理者、照明設計學者更加關注的課題。阿拉丁照明網將為您推薦的是中日古建照明專家對古建照明設計的看法及理念,一起來盤點一下吧!
內原智史:交流溝通式的照明設計
設計師簡介:國際著名照明設計師;代表作品——京都今閣寺夜間照明設計、京都平等院鳳凰堂照明設計、京都清水寺夜間照明設計、東京羽田空港國際候機廳照明設計
我們將照明設計定位于交流溝通式的照明設計,希望用照明設計、用光來表達我們用語言無法表達的創造性和簡練的美感。我們覺得只注重空間的明亮度,并不是能激發人們感性體驗的視覺環境。作為照明設計師,從黑暗到像太陽光一樣明亮的無限范圍之內,我們怎么樣運用光,來表現出它豐富的層次性,是我們的使命。我覺得用陰影來表現建筑物的話,反而能夠給人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一點是我從一個偉大的中國生物學家那里學到的知識……
點擊查看詳情:日本著名照明設計師內原智史談古建筑照明
內原智史、張昕:古建照明——低調還是華麗?
設計師簡介:內原智史 國際著名照明設計師
張昕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工學博士;代表作品——故宮倦勤齋保護性光環境設計、敦煌莫高窟典型窟、大足寶頂山石刻光環境研究
內原智史:作為人工光源的設計師,無論我對光如何運用,都會遜色于自然的太陽光,這是我某天看著東京的夜景時,偶爾領悟到的。因為太陽每天升起和落下,都是受自然控制,而人工照明卻是人的意志去控制的,所以我一直強調,我們的照明設計定位于交流傳達式的照明設計,就是為了通過光來傳達設計師的理念。我曾經對冬京一座建筑物的照明設計方案提出一個創意——完全不施加于人工照明,讓它呈現完全漆黑的景象。我這個照明設計提案里談到,這座建筑物沒有任何光亮,但是有月光會照亮它,我這個設計也得到了業主的認可,拿到了設計費。所以說,給予建筑物什么樣的光,完全是靠人去配合的,所以說張昕教授所說的讓人看不出人工照明的設計理念,我也有同感,在我的設計中,也不是每一次都是很華麗的。
點擊查看詳情:中日古建照明專家大探討:古建照明應低調還是華麗?
常志剛:光的控制:惜墨如金
設計師簡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建筑學院副院長、工學博士;代表作品——北京東城區國子監成賢街夜間照明、歐美同學會總部建筑照明
William M. C. Lam曾經總結道,從古至今,“所有的建筑都是針對著一個固定的光源——太陽進行設計,偉大的建筑與一般的房屋之間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師利用這個固定光源的技巧”,“光并不總是被動的適應建筑結構的革新,恰恰相反,歷史上更為常見的是,為了獲得理想的光與空間的效果而促成了建筑結構的發展”
建筑師可以稱作是“運用自然光的照明設計師”
照明設計師應該稱為“運用人工光的建筑師”
建筑師以及景觀和室內設計師負責白天的空間視覺意象的構筑,照明設計師負責夜間的空間視覺意象的構筑,尤其是在夜生活對于現代人如此重要的當今。
點擊查看詳情:常志剛談國子監街照明設計:光的控制惜墨如金
袁宗南:通過古建照明設計,將人潮變成“錢潮”
設計師簡介:袁宗南照明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私立中原大學助理教授;西安大雁塔夜景照明、臺北國父紀念館照明、上海世博會臺灣館照明等。
“西安大雁塔夜景照明設計,做得不僅是照明,也是無限的商機。”談及曾經做過的西安大雁塔及北廣場夜景照明設計,臺灣著名照明設計師袁宗南頗有感悟地說。
點擊查看詳情:袁宗南:如何通過古建照明,將文化變商機?
耿劉同:古建照明要展現并增加建筑美感
專家簡介:原頤和園總工程師、研究員,退休后擔任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顧問。1961年開始接觸古建,文革開始后到頤和園開始搞環境工作,后接觸園藝,直到后來主管文物工作并成為頤和園的總工程師。
古建照明設計不僅要盡量把建筑自身的美感展現出來,還需要通過光為建筑塑造一些美感,使古建夜間效果比在正常光線下看到的效果更雄偉、秀麗、燦爛、透明。同時,要注意照明效果應與古建周圍的景觀整體氛圍吻合。
點擊查看詳情:專訪耿劉同:燈光如何演繹古建新美感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