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燈“后遺癥”之惑
摘要: 目前,《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已將節能燈列入其中,但節能燈的汞污染并未被廣泛認知。記者走訪哈市市場發現,只有一兩家國外節能燈品牌在每款包裝盒上印有“不可丟入垃圾桶”和“回收”圖標,并標有“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表”,提示“燈管破碎或產品壽終時,請按當地環保法規要求處理”。但絕大多數國產節能燈上沒有相關提示。
人們并沒有像了解廢舊電池一樣意識到,廢舊節能燈同樣是個“狠角色”。
未經處理隨手丟棄所造成的汞污染,令這一“節能新秀”頭上的“光環”變得不再純粹。消除節能燈“后遺癥”的關鍵在于:如何將使用者手中的廢舊燈成功收回,或引導他們“主動上交”?如何安全處理這些含汞的“小炸彈”,而不是簡單的拆解再利用?而誰應該為這一昂貴的回收鏈條“埋單”?
與國內很多城市一樣,哈市尚沒有專業的節能燈回收企業,回收體系建立剛剛起步。節能燈推廣戰略將如何繼續?市民手中的廢舊節能燈最終命運如何?
“以舊換新”回收方式與倡導環保意識,僅僅是這一復雜鏈條中的第一環。
節能與“污染”的雙重身份
幾乎所有節能燈包裝簡介中,汞含量都是被輕描淡寫甚至絕口不提。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節能燈因處理不當而造成的汞污染在業內根本算不上秘密。
直到76歲老父親在南崗區節能燈兌換處用10只廢舊節能燈換回5只新燈,郭利連這才明白,原來,父親兩年來堅持用棉布包裹好廢舊燈泡并存放起來,是因為它們中一旦有一只被打碎,將有1800噸水被蒸發出的汞污染。
“宣傳只是說這種燈非常節能,很少聽說它能造成汞污染。”和身邊很多人一樣,郭利連對汞污染的認知主要來自廢舊電池。還有他所沒想到的,那就是,1只僅含5毫克汞的節能燈所造成1800噸水污染能力,并沒有將其生產中所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因素考慮在內。
節能燈推廣在各國綠色照明項目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3月,歐盟各國提出,在2009年之前徹底終結“白熾燈時代”,使用節能燈;2007年以來,美國、澳大利亞均立法禁止使用白熾燈,推廣節能燈。
2008年前后,為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和其他城市一樣,哈爾濱開始由政府補貼等方式大力推廣使用節能燈。市電子計算技術研究所照明節能檢測中心副所長樊慶偉介紹,節能燈屬于第二代照明產品,相比擁有兩百年歷史的第一代傳統白熾燈來說優勢明顯:同樣燃點10個小時,白熾燈耗掉1度電,而節能燈只耗電0.16度。如此看來,節能燈確實能夠有效節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3年里,節能燈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普及,傳統白熾燈甚至在部分城區絕跡。
可一個問題始終揮之不去,那就是節能燈內的含汞量。國家規定節能燈的汞含量在10毫克以內,但由于沒有汞含量強制性標準,不同廠家產品的含汞量高低差別很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節能燈規模化企業約2000家,但由于市場規模大,準入門檻太低,生產水平各有差異,造成節能燈質量參差不齊。市價6元的節能燈,汞含量通常在5毫克左右,只有一些知名品牌的照明燈,汞含量可以做到小于3毫克,甚至少于1.23毫克,或是用更好的工藝解決,比如固態汞。
節能燈中多少都要含一些汞,但即使只有0.1毫克,污染環境的威力也會大得驚人。汞是被裝在燈體內的,正常使用條件下是安全的,但如果廢棄后隨意丟棄,造成燈體破裂,汞在常溫下即可蒸發,使周圍空氣中的汞濃度超標上百倍,致使空氣和城市地下水被污染,而這些汞如果進入人體內,則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如此看來,節能燈的汞污染危險系數要遠高于電池。
在樊慶偉看來,如果廢棄節能燈不經過專業處理,就等于是一顆“定時炸彈”,無論是焚燒還是填埋,最終都會造成污染。目前,《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已將節能燈列入其中,但節能燈的汞污染并未被廣泛認知。記者走訪哈市市場發現,只有一兩家國外節能燈品牌在每款包裝盒上印有“不可丟入垃圾桶”和“回收”圖標,并標有“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表”,提示“燈管破碎或產品壽終時,請按當地環保法規要求處理”。但絕大多數國產節能燈上沒有相關提示。
“也許大家都想著節能,汞污染問題才無形中被沖淡了。”郭利連說,“可如果節能是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節能燈推廣還有意義嗎?”
“以舊換新”回收法
從2008年的推廣到2010年著手開展回收,哈市的節能燈回收首先采用了一個將使用者與廠家聯系起來、將廢舊電池與節能燈聯系起來的思路。
在南崗區上周啟動的“以舊換新”回收模式下,18個街道辦事處設立兌換點。每一個兌換現場的場面可謂壯觀:隨處可見用厚布精心包裹的廢舊節能燈,或是一包包陳舊塑料袋里幾十節甚至上百節廢舊電池。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