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等主業優勢不明顯,飛利浦陷巨虧
摘要: 在家電業專家羅清啟看來,日本和中國的照明企業已將包括LED在內的照明產品價格拉得很低;而醫療設備市場正從封閉走向開放,在飛利浦、西門子等老牌供應商之后,三星等亞洲新興電子企業正加入這個戰場;小家電如剃須刀,正如手機一樣,變得越來越受到電池支配,飛利浦的優勢并不明顯。
前有百年老店柯達轟然倒塌,惋惜之情溢于言表的同時亦不禁感嘆:競逐激烈的IT戰場上,名利與地位、盈利與虧損都不是永恒不變、理所當然的。同樣在歐洲市場屹立百余年的飛利浦在飽嘗榮耀與苦澀之后迎來十年間最大規模的虧損。
飛利浦發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以及2011年全年財報數據顯示,飛利浦第四季度虧損1.62億歐元,2011年全年凈虧損12.91億歐元。
飛利浦相較于柯達,后者因“為時已晚”錯過轉型時機,那么前者十余年的轉型路是否算得上是成功?先后砍掉手機、電視業務,逐漸退出消費電子領域,一直奔走在“轉型”路上的飛利浦因何陷入巨虧?重組后專攻照明、醫療和小家電三主業的飛利浦競爭優勢是否明顯?
斷臂謀轉型 飛利浦“顧此失彼”陷巨虧
事實上,相比索尼等日韓企業,飛利浦的轉型比較明顯,在遭遇業務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多年來在逐漸退出占據銷售額一半以上的消費電子領域的同時也進入更多新領域。
據悉,早在2007年2月,飛利浦電子公司正式對外宣布,已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簽署最終協議,將手機業務轉讓給CEC,后者將接管飛利浦的手機業務。
記者了解到,曾經是世界第五大手機公司的飛利浦,其手機業務亦經歷了從輝煌到低谷到重生的曲折經歷,98年第一款手機上市到2003年陷入低谷,飛利浦在2004年舉起了“反攻”國產手機的大旗。手機市場風起云涌,最終飛利浦選擇逐漸退出。
電視業務方面,去年11月初,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宣布和冠捷科技集團簽署協議,將其電視機業務轉移到雙方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冠捷成為控股股東,擁有合資公司70%的股份,飛利浦則擁有30%。
業內分析認為,伴隨轉型戰略的相對成功,飛利浦在產品線不斷豐富、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的同時亦陷企業于巨虧中,在經濟不景氣、新的利潤增長點沒有有效形成的背景下,飛利浦此舉可謂是顧此失彼。
家電產業專家劉步塵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導致飛利浦巨虧的主要原因在于退出電視業務所需要做的固定資產處置等善后工作,與此同時,歐債危機等經濟因素也是作用因素之一。
業內人士認為,飛利浦業績下滑趨勢仍將繼續,即便歐洲市場回暖,也只能恢復至上財年水平,對其全球市場突破難成利好之勢。
三大主業優勢不明顯 飛利浦挑戰大
據了解,在大刀闊斧的轉型過程中飛利浦進行了業務重組,把傳統小家電與消費電子優質部分組成的優質生活、醫療保健、照明定為三大主業。飛利浦對外明確表態,這種轉型仍將繼續,這仍然是飛利浦過冬的戰略性選擇。
劉步塵表示,在飛利浦的整個收入中貢獻最大的是醫療設備業務,其在照明業務市場是強勢的,收購奔騰之后,小家電方面也是可觀的,但這兩大業務帶來的收入貢獻并不好說,畢竟其單價過低。
業內分析認為,家電產業呈現一派萎靡之勢,日立、東芝等日系企業紛紛謀求轉型,逐漸退出家電領域并向醫療設備市場看齊,這也意味著對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在家電業專家羅清啟看來,飛利浦的三大主業照明、醫療和小家電,都受到嚴峻的挑戰。他認為,日本和中國的照明企業已將包括LED在內的照明產品價格拉得很低;而醫療設備市場正從封閉走向開放,在飛利浦、西門子等老牌供應商之后,三星等亞洲新興電子企業正加入這個戰場;小家電如剃須刀,正如手機一樣,變得越來越受到電池支配,飛利浦的優勢并不明顯。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