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用工需求發生轉變,企業苦覓技工
摘要: 轉型升級為企業解決勞動用工問題提供了新契機,但新的問題隨之誕生。投資新產業或者采用新設備,能夠適應新崗位的工人在哪里?
在節后用工市場喧囂的背后,珠三角企業近年來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在轉型升級戰略的帶動下,企業引入機器設備代替人工,所從事的行業和內容也在變化,導致用工需求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變化。
現象
工人變少了 產值提高了
在東莞大朗鎮,節后的用工高峰尚未到來,但各家工廠都在為節后招工作緊鑼密鼓的準備。
不過對有些工廠而言,近年來的招工緊迫感并沒有那么大。從事毛紡織生產的大朗穎祺實業公司的生產能力從每月40萬件提高到180萬件,而普工的使用量卻只從原來的1500人增加到2500人。
穎祺公司的秘訣是大量購買了世界先進的數控織機。“一名工人只能操作一臺手工橫機,但可以同時操作8臺數控織機。”穎祺所屬香港茂榮集團行政總裁曾天仁向記者算了筆賬。
從2007年開始,穎祺公司就開始轉型升級:通過大規模引入數控織機來代替傳統的人工橫機,希望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出更多更高質量的產品,同時也可以節省勞動力。這在2009年達到高峰。如今,穎祺公司擁有數控織機1000多臺,按照每臺織機節省勞動力20人的保守估計,工廠的用工人數減少了2萬人,卻維持了每年25%以上的高速增長。
在勞動力成本日益攀升的今天,這一效果頗有意義。從2007年至今,穎祺公司的普工工資增加了30%多,加上住宿、伙食補貼和繳納設備,單個勞動力成本增加了不小。但由于總量增加不多,因此勞動力總成本依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在大朗鎮的羊毛衫產業中,穎祺公司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通過引進機器進行轉型升級,“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等難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
無獨有偶,在著名小家電制造商深圳艾美特電器,公司副董事長蔡正富告訴記者,與2007年相比,公司的產值翻了一番,但用工總量并未增加多少。
究其原因,艾美特近年來引進了不少機器代替人工,同時優化生產管理流程,強化對普工的培訓,從而大大節約了對一般勞動力的使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艾美特員工的平均工資較2007年增長了1.3倍,避免了近年來工資上漲對企業的沖擊。
同樣的工廠和產業,用人需求正在發生著變化。在轉型升級戰略的帶動下,珠三角一些企業通過引進機器設備、優化流程管理和加大普工培訓等方式,在擴充產能的同時,維持甚至減少了對普工的需求。
更為重要的是,與以往大量普工進入鞋廠、電子廠的場景不同,如今來到珠三角的打工者更多地進入了船廠、機械廠等。
汪先生在廣東打工已有十多個年頭,起初在佛山、深圳等地的電子工廠工作。兩年前的一次偶然機會,他進入現在的廣船工作,成為一名焊工。對比兩種工作,汪先生說,電子廠大部分從事的是簡單重復的工作,而現在的工廠更大,可選擇的工作很多,對技術的要求更高,公司培訓體系完善,成長空間大了不少。
在產業升級中,隨著“重型化”、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日益取得成效,珠三角用工市場中,更具技術含量的崗位所占比重越來越多。
隱憂
新設備有了 技術工沒了
轉型升級為企業解決勞動用工問題提供了新契機,但新的問題隨之誕生。投資新產業或者采用新設備,能夠適應新崗位的工人在哪里?
記者日前來到南方人才市場,招聘會上人頭攢動,但位于天壽路的廣州某動漫公司招聘人員陳先生仍是高興不起來。
“現在開發工具已經從以前的微軟集成系統變成了甲骨文單一系統,java語言也變化了,但是這兩天來應聘的人,還是學的老一套。”陳先生說,三年來,企業本身的業務升級比較快,但相應的技術人員卻難招到。他分析說,剛剛畢業的大專或者本科生只會理論,而且課本內容又比較陳舊;企業太小,也沒辦法慢慢培養,也怕培養好了會“跑路”。
廣州一路高包裝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呂女士指著招聘海報說,“生產主管這些崗位已經接到100多份簡歷了,大家都想管理別人!好的鉗工一個也沒有,讓人泄氣!”
對于節后招工的形勢,呂女士說,今年企業估計70%的員工都會回來,普工方面問題不大;最讓人頭疼的是,一些骨干技術人員流失,在現有的用工市場很難補充,上述鉗工就是一例。
不單單是高技術人員,近年來隨著轉型升級,企業產生了一些新的用工需求,更加難以滿足。
“現在最缺的就是設計人才。剛畢業的大學生,我們每個月開7000多,為什么華工的學生就是不選擇我們?”呂女士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設計,但用工市場上好的設計人才基本上找不到,差的又實在太差。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僅有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和廣州美術學院等為數不多的高校培養設計人才,而具備理工背景的設計人才就更加稀少,無法滿足企業轉型升級后對設計工藝的需求。
專家點評
政府應降低貸款利率支持企業買機器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在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表示,對企業引入機器代替人工的做法,林江表示,這減少了企業的用工風險。
“按照現在的情況,企業不知道政府什么時候又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了?”他分析說,目前企業對于勞動力市場的預期并不明確;工資上漲的成本到底有多少也無法量化,比較而言,機器投入則更容易控制成本和風險。
不過,目前中國銀行的實際借貸利率較高,導致一些企業還無法通過融資來解決機器投入的問題。他建議,政府應當實時降低利率,緩和一些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目前經濟形勢還不明朗,但從最近公布的PMI指數來看,中國的制造業還在擴張。一旦今年經濟指標走好,企業就可能調整預期,多接訂單,那時用工就會成為一個問題。”他提醒說。(來源:南方日報)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