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聰:建筑非“天生麗質”則靠燈光打扮整容
摘要: 傅海聰講述 “建筑師眼中的光”,分享了多年來所做的部分比較大型、跟燈光結合比較緊密的項目。他表示:“我想我就把近幾年的一些親身經歷的一些設計實踐的案例給大家交流一下,就是怎么來使我們建筑師和燈光設計師怎么將來緊密的結合。”
11月11日下午,由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主辦,阿拉丁照明網承辦的“阿拉丁神燈獎全國巡回推廣暨建筑•裝飾•光環境學術交流——第五屆光影空間六方國際峰會(上海站)”在上海復旦大學逸夫樓報告廳隆重舉行。其中重量級嘉賓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上海市建設與交通委員會科技委委員、中國建筑學會資深會員傅海聰先生在會議上傅海聰講述 “建筑師眼中的光”,分享了多年來所做的部分比較大型、跟燈光結合比較緊密的項目。他表示:“我想我就把近幾年的一些親身經歷的一些設計實踐的案例給大家交流一下,就是怎么來使我們建筑師和燈光設計師怎么將來緊密的結合。”
燈光設計需于建筑方案時考慮進去
傅海聰介紹,其所在單位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做了很多世博場館的工程項目。據悉,世博的一軸四館,其中三個建筑都是其單位所做的設計。當中一個叫世博會議中心的項目就是由他本人負責。他表示,這個項目在世博以后就做了一個轉型,當時是做一些重大外事活動的項目,這個建筑是世博會期間,在世博園里基本上是唯一不對外開放的建筑,“現在這個項目實際上通俗地說,已經作為了‘上海的人民大會堂’。從2012年以來,已經開過兩次上海的‘兩會’。它和一周四館在一起,但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形態上,還有就是燈光的處理上,都跟其他的建筑有一些區別的。因為他的定位,應該說是從這幾個方面都是比較內斂一些的建筑。”他認為在一個建筑群當中,除了要統一以外,還要有一些對比,讓彼此互相還有一個襯托的作用。
傅海聰展示了去年在開“兩會”的時候所拍主會場圖片,由于當時每晚都有一臺配合國家館日活動的晚會。里面用到的光,當時也是從一開始就讓設計建筑師和室內的照明設計師共同來完成好、據介紹,它難度體現在,這是一個政治性的場所,又要體現跟一般看到的政治性比較強的大會堂、大禮堂要有所區別和有所超越。另外它還有一個技術亮點,世博會以后,現在轉型作為會議中心,以會議為主,所以就把伸縮墻體延展了,他表示:“應該說這也是這個建筑——包括和燈光組合的一個創舉。”
據介紹,這個建筑里面有五個核心的空間,用色彩來區分,分別叫紅、藍、綠、金、銀。根據性質、定位,還有形態,叫做紅廳的入口有一堵墻,實際上是用一些幕式來做的。這里面有一個國際會議廳。世博會的主色調是海寶藍,另外,由于藍色比較國際化,所以叫做藍廳。藍廳轉型后,上海市委的全會就在這個廳舉行。開全會的時候也要呈現紅廳氛圍,所以這個廳要變色調,包括家具、座椅顏色也要變掉。“雖然這個廳叫國際會議廳,海納百川,呈現上海的海派文化是藍色,但是開政治性會議,還是要呈現一個暖色調。所以這個廳的特點就是可以變換色調,這又是給我們燈光提供一個挑戰,這個挑戰很多是來自功能上的。”
傅海聰說:“這是市長進行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的會議廳,它在世博會期間就做過新聞發布會,空間、尺度都比較適合。在進行新聞發布會的時候,又變成藍色調。當時為了變色調,及為了體現以世博為載體來展現科技的亮點,這里面做了一個嘗試,采用了半導體的白光。由于這個廳整個面在2000平方,所以當時是使用半導體白光,這么大的面積還是有一個技術難題,所以這里面的整個功能光都是采用LED,也是結合了建筑的特點。”
他認為:“但同時可以看到,它在很多的機理上跟這個廳還是非常有聯想的,盡管這個廳是弧形,如果再聯想,這個建筑的外形也是這樣。這個建筑的形體雖然比較簡潔,但是它的表情還是比較豐富。所以這個建筑在設計的時候,無論跟照明、自然光、人工光也好,一開始建筑師就要考慮把燈光怎么來表現。而不是建筑在完成以后再去配燈光,不然就可能會有些欠缺。就像人如果不是天生麗質,就要靠打扮整容。”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