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花燈市場正品陷尷尬
摘要: 作為“秦淮燈會”最核心部分的秦淮花燈,燈彩藝人傳承著秦淮根。但近年來不少藝人紛紛轉行。如今,南京秦淮區純手工制燈僅剩下78戶,彩燈廠也從曾經的300多家銳減至30多家。
2月底,南京市秦淮區文化局正式啟動秦淮燈會申報文化空間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計劃2015年爭取進入國家文化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備選目錄。
作為“秦淮燈會”最核心部分的秦淮花燈,燈彩藝人傳承著秦淮根。但近年來不少藝人紛紛轉行。如今,南京秦淮區純手工制燈僅剩下78戶,彩燈廠也從曾經的300多家銳減至30多家。
秦淮花燈手藝如何長久傳承,成了此番申遺努力的重點。
市場混亂,正品花燈陷尷尬
三月中旬的一天,記者在南京夫子廟一家門面店見到孫松。他的店里,擺滿木藝、鐵藝、風箏等各種工藝品,唯獨不見花燈。“現在不是賣燈時節。”孫松說,花燈最怕潮濕,等梅雨季節過后,才能為來年春節的花燈“著裝”。“要是遇到雨雪天氣,花燈很難出售。即使是陰天,早晨與下午的花燈色澤都有很大差異,價格也相差很大。”
孫松的煩惱是目前所有燈彩藝人所共有的。在手工花燈行業中,從扎燈開始至落燈結束,“天時”始終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地利”同樣不可或缺。省級傳承人曹真榮的彩燈廠,在南京老城南幾間舊廠房改建成的一間四合院里。為對付連日的陰雨天氣,曹真榮只能靠在地面鋪滿塑料板和用塑料袋包扎花燈來防潮。曹真榮給記者打開了一只紙箱,紙箱里的荷花燈,都是由于倉庫屋頂漏雨或地面陰潮受霉準備丟棄的,而這些花燈,原本一盞可賣百元。
在古代,燈彩藝人走街串巷叫賣花燈,價格低廉。但近幾年手工花燈不斷漲價,有的甚至叫價千元以上,引發消費者不滿。
事實上,花燈價格也是隨行就市。燈齡最長的燈彩藝人陸有文解釋:“現在用鉛絲、布稠代替以前的竹簽、彩紙等材料,有的還用上聲控器和LED燈管,光材料費就貴了幾十倍,加上攤位費水漲船高,價格必然隨之上漲。”
也因此,一部分扎燈者趁機耍奸,他們采用低劣的制作材料,使其價格遠低于市場價。這些人多是不懂花燈技藝的農戶或外來務工者。他們的花燈以數量化沖擊市場,迫使真正的藝人不得不壓低價格甚至虧本賣出。
劣質燈大量充斥市場,陸有文擔心,這將引起民眾不滿而拒絕買燈,那樣一來,將給整個花燈行業帶來不小沖擊。記者就此聯系了夫子廟管理辦公室。對方表示,花燈價格是在市場中形成的,目前確實還缺乏相關政策法規以阻止不法商販擾亂市場。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