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產品可望加速以LED為代表的綠色變革
摘要: 一進一退,在加強約束與加大推廣之間,照明產品可望加速以LED為代表的綠色變革。為達到《中國逐步降低熒光燈含汞量路線圖》的要求,廣東約七成照明企業需要進行熒光燈工藝調整或改造,不少企業流露出今后將主打或加大LED推廣力度的意向。
繼《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頒布之后,對節能燈的工藝約束也逐步收緊。
近日,工信部、科技部、環保部聯合發布的《中國逐步降低熒光燈含汞量路線圖》提出,到今年底,淘汰緊湊型熒光燈液汞生產工藝;到2014年底,力爭全面淘汰液汞生產工藝。2015年,達到單只熒光燈汞含量削減80%的目標。
幾乎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出臺的《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提出,2015年LED功能性照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20%以上,產值達1800億元。
一進一退,在加強約束與加大推廣之間,照明產品可望加速以LED為代表的綠色變革。為達到《中國逐步降低熒光燈含汞量路線圖》的要求,廣東約七成照明企業需要進行熒光燈工藝調整或改造,不少企業流露出今后將主打或加大LED推廣力度的意向。
全球汞公約倒逼熒光燈低汞化
相對于傳統白熾燈而言,緊湊型熒光燈(俗稱節能燈)憑借其節能、低耗的優勢,一直是我國推廣綠色照明的主打產品。不過,由于回收渠道不暢、處理能力較弱,其汞污染隱患也引起了專家和環保人士的擔憂。
在今年初,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140多個國家經過4年多的談判,終于達成了《水俁汞防治公約》,在全球范圍內監控和限制含汞產品的生產和貿易。這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汞公約出臺,對作為汞生產和排放大國的中國而言,面臨著巨大挑戰。
根據《中國逐步降低熒光燈含汞量路線圖》,我國熒光燈削減含汞量要分兩步走。首先是淘汰液汞工藝,到今年底,淘汰緊湊型熒光燈液汞生產工藝;到2014 年底,力爭全面淘汰液汞生產工藝。其次是對國內生產的、功率不超過60瓦的普通照明用熒光燈,分3個階段逐步降低其含汞量,到2014年底,通過淘汰液汞工藝,在生產過程中汞排放量比2010年減少一半;到2015年,單只熒光燈產品平均含汞量比2010年減少約80%,一半以上的熒光燈含汞量低于1毫克。
目前僅11%節能燈達微汞水平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是熒光燈生產、出口大國。2011年,我國的熒光燈產量約為70億只,其中,緊湊型熒光燈約47億只,占全球產量的八成以上,年出口28億只。按照我國2008年發布的行業標準《照明電器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緊湊型熒光燈含汞量不超過5毫克,直管型熒光燈含汞量不超過10毫克。
作為熒光燈產品的目標市場,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已經提出降低熒光燈含汞量的要求。歐盟2010年發布指令,從2013年開始,緊湊型熒光燈(功率小于30瓦)含汞量不得超過2.5毫克。在美國的相關行業標準中,則對小于25瓦的緊湊型熒光燈提出了含汞量不大于4毫克的要求。
相對而言,《中國逐步降低熒光燈含汞量路線圖》要求,到今年底,30瓦或以下熒光燈含汞量低于1.5毫克,30瓦以上熒光燈含汞量要低于2.5毫克;到2014年底,上述限值收縮到1毫克和1.5毫克;到2015年底,更進一步收縮到0.8毫克和1毫克。也就是說,國家對于節能燈含汞量的要求,比目前歐美的標準都要嚴格得多。
目前,我國已研發成功含汞量不超過0.5毫克的小功率緊湊型熒光燈。同時,含汞量不超過1.5毫克的緊湊型熒光燈增長迅速,已占總產量的30%左右。
2012年,針對全國各地共80批次節能燈的抽查結果顯示,已有90%的節能燈含汞量小于2毫克,達到“低汞”水平;有11%的節能燈可以滿足含汞量限值1毫克的要求,達到“微汞”水平。
LED產值在兩年后將達1800億元
雖然此次發布的《中國逐步降低熒光燈含汞量路線圖》給節能燈產業戴上了“緊箍咒”,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也是進一步開拓LED市場的好機會,因為“LED產品完全不含汞,沒有污染問題”。
根據六部委發布的《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到2015年,60瓦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熾燈將全部被淘汰,市場占有率降到10%以下,而LED功能性照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20%以上;半導體產業產值達到4500億元,其中LED照明應用產品的產值達1800億元。
此外,《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顯示,國家將逐步加大財政補貼LED照明產品的推廣力度,在商業照明、工業照明及政府辦公、公共照明等領域,重點開展LED筒燈、射燈等室內照明產品和系統的示范應用和推廣;適時進入家居照明領域;在戶外照明領域,重點開展LED隧道燈、路燈等產品和系統的示范應用;推動LED產品在醫療、農業、舞臺、景觀照明等專業和特殊場所的示范應用。
對此,國際研究機構的專家分析認為,如果把中國市場占有率20%換算成數量的話,以2010年為基數就有14億只;如果再算上每年的增長,那么2015年的LED產品數量可能達到20億只。
此外,《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還顯示,到2015年,將形成10家~15家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較多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質量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較之前提出的20家~30家,數量已經減半,說明政府認為產業整合還可以來得更猛烈些。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