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越來越接近“電子獎”
摘要: 而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核心是,開發出了藍色LED使用的氮化鎵(GaN)晶體的制作技術。雖然該技術開發出來后對社會的影響極大,但不能說因為可以制作出這種晶體,物理學方面的理論研究就會深入一大步。人們很早以前就已經充分認識到,如果能夠用GaN這樣的大帶隙材料實現LED,就能發出藍色光。
2000年以后,與應用直接相關的技術紛紛獲獎
最近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上述變化更為明顯(表1)。二戰前也有“無線通信技術開發”等獲獎例子,但二戰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獲獎的大多是基本粒子物理學、天文學或者物性物理基礎研究方面的成果。
二戰以后,與電子行業直接相關的技術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情況并不多,只有1956年獲獎的晶體管開發技術,以及江崎玲于奈因開發隧道二極管(江崎二極管)而在1973年獲獎。
后來,杰克·基爾比(Jack Kilby)等人因開發集成電路而于2000年獲獎,以此為開端,因開發劃時代電子技術而直接獲獎的例子接連不斷。2005年以后,每隔1~3年便會有這樣的技術獲獎。關于石墨烯技術,雖然像前面提到的那樣,處于實驗和理論之間,但很可能會作為新一代電子技術發揮重要作用。
有用的電子技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情況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正統派”物理學已窮途末路。“希格斯粒子”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契機是以實驗方式利用超大型加速器證實了彼得·W·希格斯(Peter W.Higgs)在約50年前的1964年提出的理論。雖然應該是純粹的理論物理學研究,但卻與依賴于龐大預算和設備的大科學密切相關。這也許是瑞典皇家科學院不再拘泥于“理論”的原因之一。
在電子領域,也有其他日本人取得了很多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日本人對于諾貝爾獎的“10月的期待”估計今后還會持續一段時期。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