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的2014年,2015年照樣是LED照明行業大洗牌的一年。隨著LED產業鏈爭奪戰的愈加激烈,不少行業巨頭被迫使出各種"瘦身"招式:三星LED全面收縮黯然退場,飛利浦果斷瘦身切除了Lumileds繼而再售OLED光源器件業務,歐司朗計劃剝離燈具業務,GE放棄家電業務保留照明業務,科銳擬拆分電源及射頻產品業務……一樁接一樁,好不熱鬧。
當這些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外界不免心中生疑,這些國際巨頭都怎么了?為何突然紛紛轉身精簡業務?有什么值得反思?人們甚至猜想,在這樣的形勢下,對于國內企業而言是個快速追趕拉近的時機。
巨頭忙分拆
近日,科銳(CREE)宣布將分拆功率和射頻事業部。對于這一舉動,科銳首席執行官Swoboda解釋說,“拆分事業部將讓科銳完全專注于LED照明,剝離電源和射頻業務,以追求電力和電信應用方面的增長,可為股東‘釋放價值’。”
再來看看荷蘭照明巨頭飛利浦的表現。繼去年7月份將旗下業務并不領先的LED封裝事業部Lumileds和汽車照明事業部拆出來后, 于2015年4月也放棄了OLED業務。面對媒體的追問,飛利浦照明CEO Eric Rondolat回應稱:“為遵循飛利浦公司的戰略重心,我們決定將OLED器件業務出售給一個專業的合作伙伴。這樣,我們就能集中業務和資源發展創新智能照明系統。”
而另一家大佬——德國照明大廠歐司朗也有新的動作。4月22日宣布計劃耗時一年剝離利潤率較低的燈具業務。用歐司朗高層的話來說,"本次將幾個獲利不佳的部門分拆出來后,光電半導體,汽車照明和特種照明,以及燈具、照明系統和解決方案將組成歐司朗的未來核心業務。通過這樣的舉措,歐司朗將得以進一步專注于企業成長,以及創新和科技領導力,從而在不斷變化的照明市場上更好地應對多樣化、動態化的用戶需求。"
梳理眾多國際照明巨頭的瘦身案例,盡管表面都是在做減法,但背后的目的、初衷和邏輯不盡相同——砍掉虧損或無潛力的業務讓自己輕裝前行。
事實上,LED對照明行業的改變是革命性的,為了適應并引領這一照明變革,即使是世界巨頭也必須順勢而為。業內人士認為,"從2010年開始,LED球泡燈每年的降價幅度高達30%,雖然因為價格快速下滑而刺激出大量的需求,但是惡性價格競爭使照明廠商利潤不斷衰減,在LED球泡燈的出貨數量與獲利跟不上傳統光源的情況下,導致飛利浦與歐司朗都想要把原有的照明業務做分拆。"
億光照明大陸總經理李建南向阿拉丁新聞中心記者表示,"LED行業競爭激烈,在成本控制空間越來越窄的情況下,LED價格一直并未探底,產品毛利率不斷降低,即使飛利浦、歐司朗這些國際巨頭企業市場份額也未達到10%,相對品牌影響力,產品實際溢價率并不高,導致了一些一線品牌的收縮。面對這些挑戰,億光更能從容應對。"
與此同時,億光照明大陸總經理李建南還告訴記者,一個企業"增肥"還是"瘦身"需要看"現狀—愿景—行動力"三者的平衡關系。"如果企業在其主要業務方向上的能力不足以推動現狀的積極改變,那就要果斷增肥,補充必要的資源。至于瘦身,這個問題的原因是非常多樣化的,大體來說,如果一家企業決定在某方面業務瘦身,一定是因為該業務既缺乏成長空間、又有擴大資源消耗的趨勢。"
他們從沒離開過戰場!
LED照明天下分分合合,伴隨一種聲音是:2015注定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一年,轉型期的國際巨頭需要重新奔跑,這無疑正是中國品牌興兵而起的最佳時機。
"國際巨頭的轉型對于國內的大企業是機遇期也是挑戰期。機遇是:巨頭的主動收縮有利于國內規模企業更加容易爭取全球市場份額;但挑戰是:國內規模企業是否具備國際化的視野與消化能力。"深圳市飛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沛還強調,創新才是規模化企業未來取勝的關鍵,而國內大部分規模化企業在這方面還遠遠落后國際先進水平,甚至國內單品皆出同行。
珠海韜播平板照明董事長姚懷舉也表示,"LED時代,中國企業在本土發揮得淋漓盡致,國際巨頭在中國巿場未必比中國企業發揮的好,面對此起彼伏的殘酷的國內巿場競爭,國際巨頭選擇了退縮。這是中國品牌崛起的最佳時機,但中國品牌成長起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長路要走。國際巨頭退出,讓中國企業更從容地布局,更從容地去建設基礎設施。"
不約而同地,佛山市南海茂域照明總經理李智鵬表達了跟姚懷舉相似的看法。"這絕對是百年不遇的好機遇,但問題是在這種機遇的把握上,沒有渠道的企業想開疆辟土,有點不現實,期待主流的傳統品牌轉型后能夠更有智慧地抓住機遇了。"
對于上述觀點,億光照明大陸總經理李建南作了進一步解釋,在他看來,國際照明巨頭從來沒有離開過戰場,他們只是把資源集中在他們認為自己更有優勢、更能對整體市場發揮控制性影響力的領域,例如精密制造和知識產權。
"也許國內企業能在未來的某個階段在市占率方面繳出亮眼的成績,但是其競爭力的系統性劣勢是很難追平的。尤其是巨頭之間的對話,任何弱點都有可能致命。某些階段性、區域性、行業性的機遇總是存在的,國際巨頭退出某些領域總會釋放出一些市場空間,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國內企業能在大快朵頤的時候牢記補課追趕呢?"李建南如是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