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再攜手12寸晶圓廠 合肥與力晶誰沾了誰的光?
摘要: 近日,臺灣力晶在董事會上透露出將與合肥市政府合資設立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公司(簡稱“晶合集成”),興建12英寸晶圓代工廠的消息。如果一切順利,力晶很有可能超越目前正在考慮西進大陸的臺積電,成為繼臺聯電登陸廈門后,中國大陸迎來的第二座臺灣12英寸晶圓廠。
近日,臺灣力晶在董事會上透露出將與合肥市政府合資設立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公司(簡稱“晶合集成”),興建12英寸晶圓代工廠的消息。據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了解的消息,目前此項目還處于前期謀劃階段,雙方暫時還未簽訂正式協議,但預計會在年底開工。
如果一切順利,力晶很有可能超越目前正在考慮西進大陸的臺積電,成為繼臺聯電登陸廈門后,中國大陸迎來的第二座臺灣12英寸晶圓廠。
合作:雙方都有訴求,一拍即合
莫大康告訴記者,力晶是1994年在中國臺灣地區成立的半導體廠,主要是以DRAM業務起家的,后來還曾經買下過瑞薩半導體的NANDFlash制程技術,成為了最早跨入NANDFlash領域的臺系半導體廠。
但是隨著國際存儲產業的高度集中,很快在DRAM產業內形成了韓系雙雄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加上美國美光(Micron)三強鼎立的格局。臺灣地區的存 儲產業則陷入經營業績不振的窘境,像華亞科等只能為美光等代工,而力晶也轉型進入晶圓代工領域,為瑞薩半導體、金士頓等代工生產邏輯與內存產品,包括 SDRAMIC、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CMOSSensor、車用IC、物聯網IC等。
力晶的整體效益并沒有想象中的好。2008年,力晶開始申請紓困,最高時期負債高達新臺幣800億元。近兩年效益轉好,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獲利超過新臺幣100億元,兩年合計獲利達到新臺幣235.67億元。力晶所背負的銀行債務也因此大幅下降。
但截止2014年年底,力晶仍有新臺幣200億元的銀行債務。今年的5月中旬,力晶剛剛與臺灣地區的15家銀行簽署了新臺幣150億元聯貸合約,力圖終結紓困。
“正是因為力晶的經營業務不佳,所以它才尋求向大陸發展,以期憑技術入股的方式,在大陸建設晶圓廠,打入大陸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莫大康告訴記者。
看重大陸的市場和資源,力晶早有意向進入大陸。此前,力晶曾經計劃在重慶投資建設8英寸晶圓廠,但最終未成行。這一次,力晶看中了合肥的機會。今年4月,市場就曾傳出力晶可能與合肥市政府合資建廠的消息。
合肥正是目前大陸在半導體領域最激流勇進的城市之一。為了抓住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轉移的機遇,在2013年10月合肥市政府出臺的《合肥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規劃(2013~2020年)》(簡稱“《規劃》”),便曾提出“合肥芯”的中國“硅谷”之夢。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朱勝利曾向記者表示,合 肥的重點發展領域正是芯片設計業和特色晶圓制造。
按照《規劃》,在2015年前,合肥市要開建特定領域的2條特定工藝和特色產品8英寸或12英寸生產線,而到2020年,要建設3~5條特色8英寸或12英寸晶圓生產線,實現綜合產能超10萬~15萬片/月。
而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獲悉,合肥目前的確正在積極謀劃,還要再上2~3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此前,合肥市已經簽約富士通微電子、芯福傳感 器、集創北方等項目45個,總投資630億元,格羅方德、群聯電子、華大智寶、敦泰科技等在談項目近26個,總投資約505億元。
一個急于進入大陸,一個在半導體業野心勃勃,雙方自然一拍即合。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