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專利維權斗氣 慎防漁翁得利
摘要: 隨著燈飾照明行業全球化進程,知識產權日益成為燈飾行業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企業品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隨著燈飾照明行業全球化進程,知識產權日益成為燈飾行業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企業品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在我國,尤其是近5年來,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尤為迅猛,從公開數據來看,市場規模年均增長在20%以上,市場競爭已變得異常激烈。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前后國內LED專利申請數量上已經超過了日、美、韓三國,2012年甚至高達10343項,暫不論這些專利的含金量如何,從申請數量上我們知道,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作為企業實力的體現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
伴隨申請專利數量的日益上升,侵權案件也在同步增長之中。眾所周知的日本日亞化與臺灣億光兩位LED大佬關于專利侵權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將近3年的時間,孰是孰非,雙方各有立場。只是兩位大佬“斗氣”,暫不論何人得利,他們的“恩怨情仇”足以給全球的照明行業人士諸多飯后談資。
然而,近期網易新聞報道的一則《“螞蟻”伸腿絆“大象” 松偉照明專利戰PK行業巨頭引熱議》的新聞不得不引起筆者的深思,畢竟這是一起發生在我們身邊(古鎮),事關“小人物”的典型維權案例。在這起維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小企業主對于維權的態度更加偏向于和解以及息事寧人,而當事人則堅持專利維權。
當然對于小企業是否應該勇敢站出來進行維權,我們不妨冷靜下來,仔細考慮清楚,以防企業因急于維權斗氣,讓第三方坐收漁翁之利,不但賠了專利又折損企業元氣,豈不欲哭無淚?
“螞蟻”伸腿絆“大象”的勇氣,固然值得鼓勵,但是“螞蟻”是否有能力絆倒“大象”更加值得注意。畢竟,小企業在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中的維權成本“余額”實在不能與大企業相匹敵。
其次,目前小企業在專利以及知識產權方面的缺失以及一知半解導致其在維權之路中困難重重。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維權而引發的時間成本、錢財花費以及人員聘請等一系列的資源投入可能遠遠會超出維權成功而帶來的收益,這其中的“機會成本”評估應該引起小企業的重視,否則不是“螞蟻”絆倒“大象”,而是“大象”踩死“螞蟻”的悲慘結局。
另外,小企業需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道理,在企業為維權奔走之時,企業發展和創新則必然會拖慢或者停滯不前,員工積極性也會大受打擊。在維權的拉鋸戰中,大企業則相對成熟,畢竟他們有專門的維權部、專業的維權專家以及足夠的財力支持。
我們假設小企業在維權的拉鋸戰中取得勝利,得到了專利權,就是贏了嗎?不!在雙方“斗氣”的過程中,有很多同類型的企業正在忙著研發以及投入或者借鑒,更有甚者,趁機“挖角”也常有發生,我們換句話說,也許真正得利的是那些起哄讓你去絆倒大象的旁觀者。
當然,筆者并不反對小企業為維護自身權益去爭取絆倒大象的機會,只是希望小企業在維權之初衡量清楚得失,畢竟企業成長之初,穩固發展才是根本。小企業可以借助維權的名義宣傳自身的研發和創新能力,更甚于和大企業“打一架”都沒關系,但是千萬別入戲過深,把“營銷”變成了“送死”猶不自知,反而給外人以可乘之機啊。
因此,小企業維權之舉雖值得鼓勵,但須從長計議,萬不可盲目維權,到頭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另外,小企業若執意維權舉動,不妨嘗試集體維權或借助小企業維權聯盟的力量,畢竟,“大象”雖大但也只是一個,“螞蟻”雖小但可集雷霆之勢。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