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時代的開啟,一定是伴隨著一個舊時代的終結。對于當下的全球彩電產業來說,當前正處在一個“新舊時代”的拐點之中。而作為彩電新時代開啟者OLED,正在悄然展開對市場舊時代普通液晶的全面封殺。
實際上今年下半年,OLED這個名詞一下子在消費者中間火爆起來。不知情者還以為這是什么新概念。其實不然,OLED顯示屏在智能手機上已經是大批量使用,目前很多一線品牌廠商的智能手機都采用OLED屏。
同樣在彩電產品的上應用,也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早在2009年LG、索尼就在IFA展上推出OLED彩電,只不過尺寸較小,LG的是15英寸,索尼的僅有11英寸。在隨后的這些年中,OLED屏的電視化應用一直處在探索階段,并快速呈現大屏化趨勢。
OLED現狀:技術超一流、畫面無與倫比
面對近年來彩電行業和市場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顯示技術的較量。特別是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電視顯示畫面的效果。
相關專家介紹,彩電業之所以在過去30多年以來一直探索OLED技術發展,正是因為其代表了最新顯示技術,它的自發光性能,超越了LED的需要背光源,其優越性可以給用戶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覺體驗效果。
首先是色調更純,更為真切。特別是黑色對比度更高;觀影時不會出現液晶及發光板導致的光線折射問題,無論從任何角度觀看,整體畫面都清晰可見無失真;
其次則是響應速度更為快捷,畫面轉換時0.001ms的極速響應比液晶電視快1000倍以上,可捕捉每一個精彩瞬間。
再者對比LED色彩更為絢麗;OLED能夠更精準調節單個像素點的色彩濃度,有效提升光線透過率,令畫面層次更加分明,色彩更加豐富,細節表現更到位;
此外相對于LED,可以做的更薄;得益于OLED屏幕擁有自發光特性,即可拋棄沉重復雜的背光源結構,瞬間釋放了電視內部空間,保持了機身的超薄輕量。更為重要的是,還解決了很多消費者長期以來的困擾,那就是OLED電視所具備的柔性功能,彎曲后圖像不變形,沒有拖尾,畫面更為真實。
對此中國家電商業協會副秘書長吳咸建坦言,“從市場發展和消費體驗的角度來看,隨著OLED技術的成熟,今后全球將迎來創造OLED獨有畫質的時代。因為OLED更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用戶個性化需求和喜好。”
中途受阻:產品短板明顯制約普及
既然行業普遍認為OLED是代表未來顯示技術的發展方向,那么OLED已經出現多年,為何不能在彩電市場上迅速取代LED,在市場上進行大規模普及呢?問題就在于OLED作為新興技術,當時還有一些技術障礙正在克服之中。
長期以來,OLED顯示屏成品率低。小尺寸OLED顯示屏在手機上能夠普遍采用,就是小尺寸已經解決了成品率低的問題,而大尺寸(30英寸以上)的OLED顯示屏成品率比較低。嚴重制約了普及的速度。
同時整個OLED面板的成本一直降難以下來。正是由于成品率的低下,造成了OLED顯示屏的出廠價難以降下來。而價高又導致市場接受度較低,形成顯示屏價高—市場難以接受—制約銷售量——量小又難以分攤成本的惡性循環。
況且當前流行的LED技術還處于成長期,還有動態背光分區技術優化的空間。像ULED在對比度、色彩飽和度等方面比普通液晶電視有了大幅提升,基本貼近了OLED畫質,而且價格相對OLED要低很多。
所以最近幾年以來,OLED顯示技術就是在這種內生不足,被替代對象還有明顯性價比的情況下,艱難匍匐前行。包括一些同類技術的盟友,有的采取了項目退出、暫緩的退卻或觀望策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OLED電視市場化發展進程。
時代力量:提前終結液晶,前景看漲
不過,近年來在LGD等顯示屏廠家的持續探索下,讓整個彩電產業終于看到了OLED大批量使用的曙光。更為重要的是,面對液晶時代已經發展步入尾聲,而OLED電視市場風口漸起,一個屬于彩電行業OLED新時代大幕正在徐徐拉開。
據LGD相關技術人員介紹,進入到2015年制約OLED屏推廣的障礙因素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一是成品率已有較大幅度提高。LG Display OLED事業部部長呂相德就表示,FHD OLED電視面板良品率已達到80%以上,達到LCD良品率水平。
二是OLED大屏幕技術已經突破。經過多年的技術進步,目前的OLED55吋已經成為標配。康佳8月8日召開的“2015年十一新品發布會”上推出的X90P電視,尺寸在90英寸以上。
三是價格逐步開始大眾化。受益于上游面板良品率的提升,OLED屏的價格也在逐步下沉。55英寸2K OLED電視已經是11999元,已經低于同尺寸的4K LED電視。
有了上述三個方面的保障,OLED在進入市場體驗過程中,與普通液晶電視的比較優勢開始顯現,已經有逐步征服用戶的苗頭,未來取代普通液晶電視不是沒有可能。
彩電作為家電行業技術更迭速度最快的領域,多年來一直處于進步和發展之中,從模擬電視到數字電視,從CRT到LCD每一次顯示技術的革命都帶給人們生活巨大的改善。特別是在液晶電視之后,彩電顯示技術會走向引發各方關注和熱議。
當前OLED以及獨立自發光特性和柔性可卷曲的材質代表了彩電進步的方向。隱藏在這一背后的則是時代變革的力量在推動和引爆。
的確,一項新的技術替代另一項技術,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一個發展、培育和引爆的階段。比如說,液晶電視取代CRT就花費了7至8年的時間。預計,OLED替代液晶電視也將會經歷一個周期,但步伐也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