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宏觀經濟釋放發展紅利 LED照明行業有何商機?
摘要: 日前,我國27個省份發布了前三季GDP,23個省份GDP增速高于全國6.9%的平均水平,其中17個省份為中西部省份。不得不說,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大力扶持,中西部省份發展紅利漸漸得以釋放。LED照明行業在宏觀經濟下,能找到怎樣的商機呢?
日前,我國27個省份發布了前三季GDP,23個省份GDP增速高于全國6.9%的平均水平,其中17個省份為中西部省份。不得不說,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大力扶持,中西部省份發展紅利漸漸得以釋放。LED照明行業在宏觀經濟下,能找到怎樣的商機呢?
23省份增速跑贏全國6.9%
截至10月27日,除山西、遼寧、黑龍江、西藏4省(區、市)外,全國已有27個省份發布了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其中,除北京、上海、河北、吉林四省(區、市)外,其余23個省份GDP增速高于全國6.9%的平均水平,其中17個省份為中西部省份。此外,17個省份GDP增速和上半年增速相比有所上升;4個省份增速較上半年回落;6個省份持平。
在已公布的省份中,GDP增速最快的為重慶,增長11.0%;其次為貴州,增長10.8%;天津增長9.4%。其中,重慶和貴州是僅有的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省份。增速最低的則為吉林省,增長6.3%。
自2013年以來,重慶已經連續7個季度蟬聯全國GDP增速第一,并始終保持在10.7%以上的增速。其中,重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提高,前三季度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61.86億元,同比增長12.3%,較上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尤其是通訊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保持高速增長,分別增長54.5%、41.1%。
第三季度,北京GDP同比增長6.7%,比上半年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比全國低0.2個百分點,在已公布的27個省份中排名倒數第三。上海同比增長6.8%,比上半年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比全國低0.1個百分點。而北京市經濟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前三季度,服務性消費帶動作用明顯。數據顯示,1—3季度,北京市實現市場消費總額1.3萬億元,同比增長8.3%;服務性消費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是拉動總消費提速的主要力量。
25省份前三季度僅北京、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破3萬元
截至10月26日,除了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山西、西藏外,其余25省份均已公布了當地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7568元、36047元,是目前僅有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大關的地區。
在城鎮居民收入方面,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廣東、天津、福建、山東這8個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在已公布數據的25個地區中,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到了39686元;北京排名第二,為39142元;浙江位列第三,為33464元,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暫排在末位是甘肅省,僅為17638.5元。
在農村居民收入方面,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蘇、山東、遼寧、福建、海南、河北這10個地區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在已公布數據的25個地區中,上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到了19237元;浙江排名第二,為17004元;北京位列第三,為16450元。
而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來看,與全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相比,新疆、陜西、廣西、云南、貴州、寧夏、青海、甘肅這8地區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超過了全國水平。
養老基金入市2016年啟動規模或超2萬億元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10月27日上午表示,人社部將于2016年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工作。李忠稱,現在人社部正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委托投資基金歸集和劃撥的辦法,規范資金在委托地方和受托機構之間劃入和劃出的流程,明確委托地方和受托機構協議簽署的有關要求。各地的結余資金都將按照統一的流程進行歸集和劃撥。養老金入市的規模和時間表是備受市場關注的兩大問題,人社部測算的養老金入市的總規模可能超過2萬億元。
據悉,截至2014年,全國共有9個省養老金超過1000億元。其中,其中,廣東省累計結余高達5128億元,為累計結余最多的省份,占到全國總量的六分之一;超過2000億元的省份為江蘇(2793億元)、浙江(2632億元)、北京(2161億元);累計結余量在1000億元—2000億元之間的為山東(1933億元)、四川(1927億元)、遼寧(1289億元)、上海(1262億元)、山西(1169億元)。除了廣東、山東等前期已經試點入市的省份,江蘇、浙江、北京等累計結余超千億元的7個省市也將成為養老金入市的熱門,超過2000億元的江蘇(2793億元)、浙江(2632億元)、北京(2161億元)更是熱門中的熱門。
10月份中國企業信心指數環比增長8.3%
德意志交易所集團旗下國際市場新聞社(MNI)近日調查在滬深股市上市的200家企業。調查結果顯示,10月份MNI中國企業信心指數環比增長8.3%,從9月份的51.3升至55.6,這是2011年3月以來的最大升幅。
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對于未來一段時間新訂單、生產量、產品價格、就業的信心指數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新訂單信心指數從9月份的57.7升至65.5;產量信心指數從9月份的60.4升至60.9;購進價格指數從9月份的45.2升至47.4;就業指數從9月份的50.3升至50.5。
企業信心從何而來?“政策環境和金融市場相對平靜”被視為激發企業信心的積極因素。其中,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的貨幣政策是提升企業信心的關鍵性因素。中國人民銀行今年以來已先后五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同時五次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貨幣金融政策所產生的積累效應還在持續。調查企業表示其支付的利率在10月份跌至2012年以來的最低,企業信貸成本降低,有利于支持企業經營活動。同時,信貸可得性指數小幅上升,邁入擴張區域。
在為企業輸送“活水”的同時,中國政府出臺系列措施,打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軟環境和硬條件。一方面,為小微企業減稅、清理不合理收費、減少職業資格許可認定……一系列減負清障舉措為企業打開了“降本增效”之門,激發了社會投資創業熱情。數據顯示,僅2012年實施的營改增改革,到今年上半年已累計減稅4848億元。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推行商業制度改革,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這些“自我革命式的”改革舉措讓政府權力邊界后移,激發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活力。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