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從事可見光通信研究的博士表示,就國內而言,高校的研究注重學術層面,不在產業化方向上;部分企業的研究,有技術能力,但沒能真正推廣開。據其透露,高速率的可見光通信目前僅有一些實驗性的應用。
而多位研究人士預測,LiFi技術的爆發推廣可能在未來3-5年會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如果有資金,這個變化會更快,就技術而言,需要3-5年時間來沉淀。”
缺乏上下游企業配合,產業還沒成鏈
深圳光啟創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光啟)副總裁張海強介紹,目前LiFi還需要解決帶寬和信號上下行的技術難題。
長期研究可見光通信的智谷睿拓研究員徐然博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可見光通信的產業化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從技術層面來看,目前的下行傳輸速率已經可以超過WiFi,但與WiFi相比,缺乏對移動性、非視線傳輸和上行高速數據傳輸的有效支持。
現在看來,人們對LiFi的歡呼似乎有點為時過早。
“實驗用的電路離真正的商用很遠,處理信號的發射接收設備加起來箱子那么大,又笨重,沒有實用價值。”一位參與可見光產業化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首先要實驗設備小型化、成熟化,最后才能產業化。
就讓市場振奮的50Gbps技術而言,據前述東南大學教授介紹,那是由128個LED光源加上128個接收端完成的一次多輸入、多輸出的實驗。50Gbps的技術突破,最重要的是后端的信號處理芯片。設備成熟化就是要把電路做成專用集成電路,進行專門的芯片設計,“不過國內還沒有一家公司來做。”
正是這個芯片,成為LiFi產業化的掣肘之一。事實上,LiFi的產業鏈上,“沒有公司來做”的不僅僅是芯片。
“沒有上下游企業的配合,談何產業化?”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沒有哪個科技巨頭去主導LiFi的發展,整個行業也有沒有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
他表示,LiFi大規模產業化的路徑和WiFi、藍牙一樣,需要從研發到制定產業標準再到全球推廣的過程。據其分析,“未來如果能合力形成聯盟,制定具體的產業標準,有領頭的巨頭企業,“才有可能產業化”。
LiFi產業化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僅有成熟的WiFi,還有傳輸速率已經達到50~ 60Gbps的毫米波,它們同在國家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室內覆蓋的備選技術中。而且目前毫米波無論技術研究還是產業布局上都走在了LiFi的前列。
“可見光通信的大規模普及依賴于其可能承載的‘殺手級’應用的產生。”徐然認為,一方面,可見光通信自身的相關支撐元素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面,可見光通信系統的設計還需要考慮與其他無線通信系統的共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