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昌的硅襯底LED項目一舉成名,國際國內業界都驚嘆不已:“中國公司?南昌公司?這么牛!”驚嘆之余,社會各界更多的是好奇:晶能光電這個扎根紅土地的企業是如何成長起來的?遇到困難時又是如何做到砥礪前行?
從實驗走向生產的雄關漫道
“模仿不是長久之計,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專利才是發展之道。”晶能光電(江西)有限公司CEO王敏說道。
2004年,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突破了硅襯底LED的關鍵技術,解決了當時業界30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與江風益教授是老鄉的王敏得知這個消息后欣喜不已。王敏對當時的LED行業看得很透徹:LED行業發展前景良好,但是在藍寶石LED技術領域和碳化硅技術領域,布滿了涵蓋全領域的專利地雷,國際產業巨頭都在不動聲色地申請大量核心技術的專利,并設下一個個非常嚴密的專利網,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踩到專利地雷。
可是,硅襯底LED技術很好地避開了這些專利地雷,一旦投產成功,前景將無可限量。為此,王敏決定與江風益教授合作,一起推動硅襯底LED技術走向成熟,共同將其投入量產。
實驗室里技術的突破只是萬里長征的一小步,要將超前沿的硅襯底LED技術實現產業化又談何容易。正如晶能光電首席技術官趙漢民所說,在實驗室里做一百次成功一次,你都可以說你做成了;做一百個樣品做成一個,你也可以說你成功了。但實現產業化,卻要保證100個都是合格的,這中間要跨越的鴻溝難以想象。
以硅襯底加工為例,在實驗室內試驗成功了,就真的可以生產成功嗎?趙漢民告訴記者,由于產品數量少,用于硅襯底加工的液體濃度與時間都很容易掌控,而到了試生產階段,一方面浸泡的硅襯底數量多,另一方面市場上沒有與硅襯底相匹配的設備,這就導致產品良率大幅下降。“一開始良率只有5%,比在實驗室的時候糟糕多了,看到結果的那一刻,整個人都傻了。”王敏回憶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沒有廠家愿意為你生產設備,只能買回相近設備,自己摸索著一點點改造,一改就是一年多。
研發最前沿的技術,沒有可供參考的相關文獻、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每一步都走得極其艱難,每年因試錯交出的“學費”高達幾千萬元。最困難的時候,晶能光電背負了3億多元的貸款,盡管如此,晶能光電仍咬牙堅持,公司高管帶頭拿低工資以保證每年研發投入都在8000萬元左右。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看到了成功的曙光。2009年,晶能光電實現了硅襯底小功率LED芯片量產,2012年6月實現大功率LED芯片規模化量產,他們成了硅襯底LED技術最早的實踐者。
為項目踏上艱難“找錢”之旅
技術并非是唯一要跨越的“門檻”,資金也是其中繞不開的“攔路虎”。
最前沿的技術需要最大規模的投入。沒有資金,要將硅襯底LED技術實現產業化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盡管當時不少人對王敏冷嘲熱諷,但是他也只是淡然一笑,并不給予反擊。他說:“質疑是另外一種動力,最好的回答是把事情做好,用事實說話。”
從此,王敏走上了磕磕絆絆的“找錢”之路。2005年,王敏想盡辦法找遍了能夠出錢的各類企業、銀行及政府。“面對這項實驗室技術,在談前景的時候大家都很興奮,可等到真正需要資金時,大家都非常謹慎。我們還找了十幾位浙江企業家,但他們希望投下來之后,次年就能靠盈利收回50%,兩年內將成本全部收回。”王敏說道。
正當王敏筋疲力盡、一籌莫展之時,機會卻來了!金沙江創投向王敏伸出了橄欖枝。原來,金沙江創投當時正好想投資LED,又聽說江風益教授的硅襯底LED技術獲得突破,對此很感興趣。于是,金沙江創投帶著專家、團隊往返于美國和南昌50次,就為了考察江風益的硅襯底LED技術,并形成了10萬余字的技術考察報告。“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江老師的實驗室沒有現在這么優越的條件,對于江老師在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做出好的成果,我們十分敬佩,所以一直在追蹤。”王敏說道。
2006年,金沙江創投投了一千萬給江風益教授做中試。同樣在這一年,晶能光電正式成立。從成立之初,晶能光電就已經和硅襯底LED技術密不可分。晶能光電的成立,讓硅襯底LED技術實現量產成為了可能。
有了金沙江創投的第一筆投資,再加上政府的扶持,晶能光電所有研發團隊都憋著一口氣,等待最后的爆發。2007年,實驗室技術成熟以后,中試也隨之成功,金沙江創投又聯合其他的投資人投了4950萬美金,開始建廠房發展3條生產線。2010年,又有其他投資人加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國際金融公司IFC,他們投了5050萬美金,繼而擴產到了21條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