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簡短消息引爆朋友圈上下,讓國內制造行業尤其是照明從業者大感汗顏,“由于存在掉落危險,瑞典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巨頭宜家宣布全球召回110多萬個吸頂燈”。
據上海質量技術監督網站指出,宜家稱接到了一些LOCK、HYBY吸頂燈掉落引發用戶受傷的報告。截至目前全球共確認224起召回燈品掉落事件,其中有11起受傷報告,包括用戶被破碎的玻璃劃傷。
而根據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公布的信息,固定吸頂燈玻璃燈罩的塑料卡子可能發生破裂,導致玻璃燈罩掉落,從而造成用戶被割傷、劃破的危險。
CPSC公告特別指出,宜家公司自2002年至2016年1月期間銷售LOCK吸頂燈,售價5美元;2012年起至2016年1月銷售HYBY吸頂燈,售價13美元。這兩款產品均為中國制造,由國內企業代工生產,在宜家的所有商店均有銷售。記者查詢相關網站發現,相關聲明并未提到召回產品涉及到的具體代工廠商。
事實上,此類牽扯到中國制造產品的召回事件在此前一直屢有發生,并不斷挑撥著國人敏感的神經。
2016年2月,歐盟強制召回兩款中國LED泛光燈;
2016年1月27日,美國消費品委員會(CPSC)、加拿大衛生部和Lunera公司聯合宣布對6萬支中國產LED燈實施召回;
2015年9月,飛利浦宣布召回燈泡為60W鹵素燈泡。名為“PHILIPS Halogena PAR 16”,產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之間,產地為中國。
……
國產燈具產品屢屢發生“召回”事件,讓中國制造形象也屢次受損。與此同時,國內廠商紛紛叫屈,稱無辜“連坐”,那么是否果真如此前所講“躺著也中槍”?
生產環節為質量隱患埋下禍根
我們注意到,每每發生相關事件時,直接當事方都會第一時間聲明“測試過程嚴格遵循適用的測試標準及法律法規”,如果檢測環節真的做到滴水不漏,那么,言外之意即是造成產品質量問題的種種因素出現在生產環節?記者采訪的眾多行業人士均表示,此次事件背后代表的現象暗含多層次原因。
宜家或許能夠代表大部分此類具有強大品牌影響力而產品指定代工的企業,中恒派威電源市場總監文仕表示,宜家依靠品牌影響力和巨大需求量占據強勢地位,過低壓縮代工廠價格,而廠家迫于日益增高的管理成本即使超低價甚至賠本接單也屬無奈之舉。層層壓縮的接單價使得OEM廠商不得不在原材料、生產的各個環節精打細算謀求利潤,“低價迫使設計的余量用到了極限”,又由于原料過程管控總有漏洞,加上在元器件端的品質波動下,種種因素為產品品質隱患埋下禍根,因此出現問題也絕非偶然。
榮文庫柏光電公司產品經理李靖亦認為,當事雙方都應承擔一定責任,“宜家一直就是價格殺手,在一味最求低成本的大環境下,產品設計留的裕度越來越小,很多產品在制造環節中都是為了工廠利潤使得用料處于邊緣線“,”歸根結底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入行門檻低,競爭過于激烈“。
拋開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較為落后的管理水平也處處成為瓶頸,如今產品更新換代太快,研發和質量管理難度更大。甚至伊戈爾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熊川高認為,代工廠的利潤應該來自管理,依靠上游原料差是沒有出路的。從設計到供應,再到制造環節,集約化的控制、策略的聯盟、專業化的生產等等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創新都是控制產品品質的重要節點。因此,往往適應不了發展需求的低管理水平也會成為產品質量問題爆發的因素之一。
抽檢使缺陷產品成漏網之魚
當然,以上我們主要將視線落在生產管理環節,正如所講,此次事件背后代表的現象也暗含多層次原因,過度的壓低價格為產品從原材料到銷售渠道埋下了一系列的風險。出去生產環節,檢測方式也成為紕漏產生的環節。
文仕認為,即使宜家宣稱”依照嚴格的測試標準“,但往往前面提到的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放大了檢測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概率。”最后的檢測環節大都是抽檢,極少會做到全檢,產品召回也是遲早的事“。也就是說,可能這些召回的產品就是出現在未進行全檢的批次里面。
奧的亮中國區產品及市場拓展部總經理董斌表示,從研發源頭,到生產、工藝、設備、測試、品控等方方面面屬于一個系統工程,生產制造屬于基礎環節,科學的測試手段和評估體系則是最后的把關,宜家的召回事件也只是從開始到結束各個環節中每個小問題逐漸累積的結果。
不管是企業負責與否的態度還是對于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有一點必須確認的是,相對于不時發生看似偶然的系列事件,更需關注的是國內整體的代工環境和健康良好的競爭秩序,如果整個產業分工不斷停留在”代工“階段,面對強勢品牌咄咄逼人的態勢,依舊不能作出反擊的姿態,那所謂的”代工之殤“依舊會成為中國制造的標簽和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