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未來有一天,你會發現硅襯底LED的性能真的比藍寶石襯底要好,但是現在你一定不這么認為。什么原因可能妨礙了你對硅襯底LED的認知?
歷經2015年的艱難奮進,來到2016年,LED產業的走向喜或憂,業界各有猜想。在這樣的背景下,木林森向華燦光電許下15億彩禮。雙方達成戰略協議,木林森在未來3年內從華燦采購的LED芯片產品價值金額將不少于15億元人民幣。
有人說戰略協議只是“畫大餅”,不要太當真。誠然,協議有待貫徹實施。不過,來自芯片與來自封裝的兩大LED企業難得一起“畫大餅”,讓業界對未來3年的生存發展有了或多或少的一些念想。
對于與湖北華燦光電一省之隔的江西晶能光電而言,未來3年正好是硅襯底LED大規模產業化的關鍵時期。如果木林森換作與晶能共度未來3年,硅襯底LED的產業化也許如虎添翼。
硅襯底LED當前的局面有點尷尬。1月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桂冠,2月有幸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席親臨視察(2月3日,習近平赴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硅襯底LED誕生地江西南昌大學視察),3月在全國兩會上受到熱議,以及南昌發布打造光谷的具體政策,然而,更多情形下我們看到的只是江西一省的“獨角戲”。
在質疑與支持的兩種聲音中,硅襯底LED技術經過19年的攻關,如今宣稱獲得新突破,是時候走出實驗室,實現規模化落地。那么,硅襯底LED如何才能實現從“獨角戲”到“大眾舞”,從江西一省走向全國,從晶能光電一個企業貫穿中國LED全產業鏈。
產業之路
對于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晶能光電來說,木林森的15億可能不算什么。晶能有著自己的宏偉規劃。
我們留意到,3月27日,晶能的江風益、王敏、孫錢等人代表硅襯底LED研發團隊榮登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節目主題是“從實驗室到大市場”,講述硅襯底LED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艱辛之路。
據了解,《對話》欄目是央視創立最早、影響力最大的高端精英談話節目,致力于為新聞人物、企業精英、政府官員、經濟專家和投資者提供一個交流和對話的平臺。
由此看來,晶能希望通過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讓更多的企業家和投資者了解硅襯底LED的市場前景,從而加入到硅襯底LED產業。
我們還注意到,3月23日,中國進出口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曉煉及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一行蒞臨晶能參觀考察。
資料顯示,中國進出口銀行是中國外經貿支持體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5年末,中國進出口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貸款余額超過5200億元人民幣。有貸款余額的“一帶一路”項目1000多個,分布于49個沿線國家,涵蓋公路、鐵路、港口、電力、通信等多個領域。
作為重量級的外經貿金融機構,中國進出口銀行對晶能的造訪,背后的意義令人浮想聯翩。
其實,晶能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技術+資本”的并重模式,以技術引進資本,以資本撬動產業。在晶能發展歷程關鍵的每一步,都彰顯著資本的力量。
2006年,金沙江創投聯合Mayfield、Asia vest共同投資1000萬美元,創立了晶能。2007年又引來淡馬錫和凱鵬華盈,注入4950萬美元。2010年底,又一次找來IFC、海益得投資等注資5550萬美元。2015年5月,全球領先的低碳節能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順風國際,收購晶能59%的股份,開始入主晶能。
晶能還借助資本的力量孵化了晶瑞光電、晶和照明等多家企業,從而形成了規模達12家企業的硅襯底LED產業集群,覆蓋了“外延—芯片—封裝—應用”的全產業鏈。
在發展路徑上,“財大氣粗”的晶能似乎偏執于“高端路線”,希望通過蛇吞象成為巨無霸,通過收購國際巨頭而一步登天、君臨天下。2015年4月,由晶能兩大股東金沙江創投和亞太資源牽頭,聯合中投、南昌工業控股集團等組成的財團,達成協議以33億美元收購飛利浦旗下Lumileds公司超過80%的股份。
不過很遺憾,由于美國審查機關的阻撓,此項收購未能成交。隨后,金沙江創投轉而競標飛利浦另一照明部門。該照明部門為飛利浦集團兩大業務之一,估值約 50 億歐元,相當于 54 億美元,遠高于Lumileds的收購價3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