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7月2日,常州市連續3天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全市范圍內多處積水成患,開啟網友戲言的“看海”模式。位于常州西郊鄒區鎮的“中國燈具城”更是成為重災區,商家損失慘重。
去年雨季,鄒區燈城即被淹過兩次,大家都記憶猶新,更或有著切膚之痛。當時的受災場面觸目驚心,水淹燈城的照片迅速刷爆朋友圈。要知道今年的暴雨季節才剛開始,真正的臺風天氣都還未到來,大考還在后面,而且之前的天氣預報并未警示此輪降雨是幾十年甚或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為何淹水卻如此嚴重,不禁令人深思。
首先言明,本文就事論事,沒有責怪誰或讓誰難堪的意思。燈城災情嚴重,客觀地說,既是天災,也是人禍。何出此言?理由如下:
平心而論,鄒區燈城從1993年7月開建以來,已連續經營了20多年了,按理說大雨年年有,為何前些年就基本沒啥受災,即便受災也沒有嚴重到震動行業的程度。從去年起,即災情突變,呈日趨嚴重之態,甚至讓大家談雨色變。僅僅是偶然嗎?
從全國范圍來看,都存在一個通病。城市管理者容易將目光集中在地面上的東西,會優先解決造樓、修路、架橋、供水、污水、交通、供電、通訊等“面子”問題。畢竟防洪和排水系統也不是每天都會用到,一年可能就是到了汛期才會發揮作用,而且到了汛期也不見得年年都會有大暴雨,難免有人就會抱有僥幸心理。等到了大雨真的降臨了,卻一時傻了眼,再臨時抱佛腳也不管用了。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實為至理名言,古人誠不欺我。
常州地處長江下游平原,地勢平緩,河道幾乎沒有落差,泄洪能力不強,這是不爭的事實,防洪方面就得有更多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準備。
鶴溪河是流經鄒區鎮的主要河流,被譽為母親河。可問題也恰恰出在這條河上。老燈城西大門外和北大街的約500米河段都被蓋上預制板建成了門面房。門面下的河道無法清淤,河床逐年抬高,水流不暢,排洪泄洪能力自是大大折扣。可平時又有幾人關注過此事呢?燈城地段寸土寸金,收房租要緊,其它的都靠邊站,只要汛期不淹到自家即好。
幾年前,地方政府為了改善村鎮環境,投巨資整修了鶴溪河部份河段,并加裝了精美的護攔,拓寬了觀光步行道,整修后的河道確實是煥然一新、賞心悅目。不過卻有點中看不中用,雨稍微下大點即水漫金山。因為鎮中心區段整修后的河道才8米寬(燈貿和發得段也僅12米寬),且河堤偏矮,河床全部硬化后滲水能力又消失了。主要河流的蓄洪行洪能力大打折扣后,其后果可想而知。
前些年,鄒區鎮天然形成或人工開挖的大小池塘隨處可見,汛期雨水匯流到這些池塘中就太平無事了。之所以存在這么多池塘,自有其合理性。后來,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燈城周邊的20多個池塘幾乎全部填掉蓋房子出租了,池塘應有的蓄水功能不復存在,遇雨即澇就不難理解了。
再則,土壤具有強大的吸水和滲水能力,當為了賺錢把燈城周邊的所有土地都蓋房或硬化成路面后,降水全部停留在地面自然會匯流成災。
更為嚴重和無奈的是,燈城陷入積水無處可排的窘境。去年燈城受災后,某市場動用了幾臺抽水機排水,不過卻是將積水抽到312國道上,轉了個圈又從市場的另一道門流回了市場內,此舉被燈城商戶直斥為作秀。后來市場方也覺得沒啥實際用處遂放棄了抽水排洪。后來雨過天晴后,幾大市場又等了幾天才完全恢復正常營業,因為大量積水一時難以處理。
有意思的是,保險公司評估后認為鄒區燈城易患水災后,即不再承保水災險了,商家想通過購買水災險的形式避災降損亦不可行。只能看天吃飯,被動防災,更令人糾結。
去年發大水時,記者就想討論下此話題,但考慮到一次兩次或許還不能說明啥問題,今年不幸又驗證了大家對水災問題的擔憂。事實勝于雄辯,看來,所有與鄒區燈城相關聯的單位和個人都不得不重視此問題了,并采取切實措施努力應對,否則年年大雨年年災,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