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LED照明行業野蠻式增長已成過去式,市場增長進入平臺期。時下,LED照明行業面臨著市場逐漸飽和,增速放緩的局面,加之去年飛利浦發起的價格競爭“攪局”,使LED照明行業徹底進入了一個格局多變、利潤薄化的發展格局。在此大背景下,行業大洗牌一觸即發,LED照明廠商該如何在廝殺中實現突破呢?
國內LED企業強勢崛起
近年來,在技術和政策的雙重驅動下,中國LED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其憑借高性價比的優勢迅速占領全球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閃耀世界舞臺。
從當前LED產業在全球的分布來看,中國LED產業市場份額迅速增長,從2009年的5%提升到了2015年的25%。而日韓廠商的市場占有率逐漸下降,日本廠商的市占率從2009年的33%降低至2015年的24%,韓系廠商的市占率從2009年的19%降至2015年的15%。
從LED照明市占率來看,中國LED廠商市場占率逐漸攀高,木林森的市占率從2014年的3.6%提升到了2015年的4.1%,鴻利智匯則在2015年進入前十,市場占有率達到2.95%。
同時,中國LED企業通過并購、合資在外辦廠等手段積極走出去。2015年LED行業整合并購頻繁,有數據顯示,全產業鏈并購整合案例已超過40余起,并購總金額已超過300億元。隨著專利在LED產業中重要性的增強,中國LED企業抓住機遇,通過資本手段開始布局國際市場。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金沙江創投集團收購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旗下的Lumileds。在資本并購的大潮中,中國LED廠商將在技術、品牌和專利等方面,逐步拉近與國際品牌的差距。
全球LED市場此消彼長:一方面中國LED企業強勢崛起,積極向外擴張;另一方面國際照明巨頭市場不斷調整市場、收縮戰線。在市場方面,飛利浦、歐司朗接連拆分旗下照明公司,三星則選擇退出LED照明業務,專注于器件領域。
此外,國際大廠紛紛退出中國市場。5月30日,全球知名制造企業飛利浦照明關閉設在中國深圳的工廠,不再進行任何生產工作。2015年,歐司朗將持有的佛山照明13.47%的股份賣給廣晟集團;2014年,日本松下照明分別關掉了在中國的上海燈具廠和杭州工廠,全面收縮照明業務。
由于國際大廠日漸式微,而國內廠商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加大,國際大廠的退出或壓縮會對留存下來的競爭者提供更好的競爭環境。
行業競爭將愈加激烈
在過去的近十年時間里,中國LED照明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增長率連續保持在30%以上。由于市場前景廣闊,市場準入門檻較低,競爭日趨激烈。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公布數據,2015年,LED照明行業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就有兩萬余家,國內照明行業銷售額5600億元,同比增長8%,市場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由于企業數量過多,照明產業產能過剩,供過于求。為應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企業主要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攤薄生產成本,降低LED照明產品價格。
去年,由于世界經濟不景氣和中國經濟下行,LED照明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加上部分LED廠商緊抓補助政策進一步釋放產能,產能過剩問題日益惡化。國際巨頭推出LED球泡燈低價戰,各企業龍頭紛紛跟進,多數企業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2015年全球的LED產值首次呈現負增長,整個產值出現了-3%的衰退,主要原因在于整個行業供過于求,使得LED價格暴跌。首先看芯片部分,價格跌幅約40%-50%,
部分甚至高達6成。封裝器件部分,價格跌幅不大一樣,Mobile領域、手機背光領域中許多廠商已經切入,價格跌幅較大;照明應用部分也是重災區。
從2016年上半年各環節增長態勢來看,上中游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整體增速較去年有所下滑。一季度照明產品出口額為8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4.8%,形勢嚴峻。
據業內人士分析,2016年的照明行業整體需求呈平穩上升的趨勢,但是增長幅度相對平緩,不會再出現前些年的爆發增長。隨著市場需求逐漸被激發,市場競爭越發殘酷。今年各企業間的“價格戰”依舊激烈,利潤也日趨薄弱,整個LED照明行業將進入微利時代。
然而,在高熱的產業投資與行業競爭下,LED行業正式進入結構調整階段,帶動新一
輪并購整合熱潮,市場競爭無處不在。2016年LED行業即將展開“價值戰”,企業將從關注價格競爭轉向創造新價值,有利于擁有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的企業脫穎而出,憑借穩定客戶和議價能力,進一步強化行業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