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低增長環境中,企業怎么應對?
我的建議是寧可踩空不可斷糧,收縮戰線,保守經營,并思考轉型。我們不可能抓住市場上所有的賺錢的機會,只要抓住少量的機會即可,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已經相當不錯了,對我來說就是專注做研究就好。
傳統的商業模式,只需要廣闊的市場和低成本的生產要素,只需要維持政府關系,靈活的生產經營,嚴格的成本控制即可,不需要核心競爭力。所謂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在市場上,你的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優勢。騰訊和阿里巴巴靠的是技術和產品創新;萬科靠的是一套落地生根的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海底撈靠的是公司文化和人力資源。
現在各行各業都市場飽和,傳統商業模式不轉型就生存不下去了。互聯網刮起的風讓大家找風口,說找到風口豬都能起來。昨天我看到馬云在達沃斯講話,馬云笑笑說,風一停,豬不就都死了嗎?我們要有飛翔能力,才能讓自己穩步飛翔。
機會主義的心理,阻礙了我們企業的轉型。真正的轉型,要從制造轉為創新,從低價競爭轉為價值創造的競爭。
一個優秀的企業,不是看它上升期的擴張多快,而是看下行期的生存多久。活過冬天,競爭對手就消失了,春天便可以打開新的生機。
企業缺乏創新的緣由
今天,創新決定企業成敗,而企業創新的落后又是顯而易見的。
同質化的競爭使企業進入了惡性循環,降價成為了唯一的工具,降價至沒有利潤,企業難以生存。
根本原因是,企業家缺乏個性,客觀的外在價值尺度使企業趨同,當企業家都在一個目標下經營企業時,就會干著同樣的事情,生產同樣的產品與服務,并且相互攀比模仿,犧牲利潤。實際上,企業家的價值是沒有客觀、統一的衡量標準的,賺錢只是一個工具,并不是目標。而中國就缺少這種特立獨行,追求自己目標的企業家。
企業是在創造價值的基礎上謀取利潤的。衡量的標準有兩個:你有沒有帶來前所未有的技術與服務,例如智能手機和微信;在不犧牲利潤的情況下,你有沒有以更低的成本或價格提供產品和服務?
要記住,賺錢未必創造價值,但創造價值必然賺錢,只有以價值為基礎的利潤才具有可持續性。
互聯網思維的誘惑和蠱惑
我認為不存在互聯網思維,不要迷信,我們看到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成功,但是沒有看到更多的失敗,這是由中國文化成王敗寇的思想導致的。
人類數次科技革命都沒有“思維”誕生,蒸汽機、鐵路、電腦、移動技術都沒有獲此殊榮,這些思維我們不必在意,但也不要輕視互聯網,最近興起的O2O就是給了大家一個思路,如何利用互聯網改造傳統企業,給消費者更快的提供價格更低的產品就是O2O創造的價值。
“單品海量”,也就是早已熟知的規模經濟效益,被冠上了互聯網的帽子,其實早就存在,它適應標準化、需求量大的產品,容易在互聯網上實現。而“多品微量”也是另一種賺錢的思路,“單品海量”和“多品微量”的關系就如同標準服裝與定制服裝的關系,如同跑量和利潤率的關系。
至于互聯網時代常提到的詞匯并不新鮮,“客戶體驗”、“痛點”……其實早已有這樣的提法;“產品做到極致”,是種自殺行為,做生意不能不找到效益和成本的平衡點;“羊毛出在豬身上”,沃爾瑪的低利潤就來源于海量供貨的低成本;“平臺戰略”,寶潔的日用品平臺、萬達的商鋪平臺,早就開始做平臺。
對于這些新鮮的互聯網名詞,不要迷信,但是要思考、理解它背后的意思,跟風是缺乏自我、沒有內心追求和獨立分析能力的表現。
經濟形勢不好時,恰恰是優秀企業的機會
企業的經營和宏觀經濟關系不大,天氣需要關注,但是不必看天吃飯。優秀的企業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反而是擴張的機會,前提是守住你的現金流。很多企業正在重組,正是這些優秀企業的機會。慢下來調整,思考自我,向自己的內心要答案:
1、企業是賺錢的工具,還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2、我為客戶和社會創造了什么價值?
3、我的價值創造方式有什么不同?我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