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照明與“互聯網”結合才是王道
從城市建設來看,“智慧城市”是無數“互聯網+”的疊加,互聯網+交通、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養老……這些都加起來才能形成“智慧城市”的龐大系統,惠及整個城市的老百姓,重構整個城市的產業,讓城市管理也更加便捷。智慧城市的各個分支都需要結合互聯網,每個子系統都需借助互聯網的“智能”提升效率、信息共享。
在“智慧照明”的未來發展中更是離不開互聯網的“東風”。當今,諸多智慧照明產品以家居為切入點進入市場,以手機等智能終端作為操作端,可以控制家居中的照明系統,而且可以將照明系統的實時信息傳輸到手機上,及時監控家中的照明異常情況。看似家居是一個絕佳契機,但是智能照明結合家居照明后,真的為人們生活提供了便利嗎?其中又有多少功能是人類生活真正所需呢?
以手機控制家中照明燈之類的功能只是淺顯的結合,并沒有理解“智能照明”與“互聯網”的結合本質。這樣的功能開發或產品只是曇花一現,當下雖然看著新奇、炒作的很火熱,但無法形成氣候,也不具備未來長遠發展的可能。
對該問題的理解,劉思彬表示,互聯網+看似復雜,其實實現路燈通信、路燈監測路況等功能就是“智慧照明”與互聯網的一個結合。智慧照明的“智慧”正在越來越多地依靠互聯網實現,未來將會實現“智慧路燈”收集更多信息,從而建立大數據。結合互聯網+的思維和模式,將會把智慧照明的大數據用于更多社會民生領域,比如監控、安防、交通避堵等領域,真正讓“智慧”惠及千家萬戶的尋常百姓。
智慧照明的“智慧”確實是無限的,它以巨大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正受到更多城市的青睞,可以算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香餑餑。但是越是在這樣的火熱中,行業建設者越需要保持冷靜和客觀,不能蜂擁而上、大躍進式地大規模建設。在各地目前的建設中,大多以政府投資方式為主,這不僅造成了某些政府的財政負擔,也不利于社會資本引入和行業運行,因此,智慧照明的未來建設還需要多多引入“PPP模式”之類的運營方式,也可以探索其他新型模式,豐富原有運作方式,這樣才能更大發揮智慧照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