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全維度機器感知和反饋系統,現在核心困難集中在數學方法上。例如,機器聽覺產品上,一般的手機都可以做到將人類語言轉化成文字語言——但是,手機并不明白這些聲音或者文字的含義,也就無法做出反饋。機器視覺同樣如此,拍一張照片、雙攝像頭拍攝立體照片和視頻、多攝像頭拍攝全空域立體全息視頻——這些都不是困難的事情,真正的難點是,如何讓計算機知道這些視頻的意義。當然,例如機器嗅覺技術等,不僅后端的數據處理技術有待發展,前端的傳感器技術也有待發展。
同時,機器反饋技術的發展也不是很全面,包括顯示、聲音在內的技術成熟度較高。但是,氣味、觸覺技術的發展卻相對低級。
其實,這種全維度機器感知和反饋系統,更多的是與“智能技術”異曲同工。即問題不在于獲得信息,而在于理解信息并作出反饋。反饋鏈路的建立和理解技術,本質上有著相似的數學模型。這個問題和自動駕駛汽車、智能機器人等屬于同一的框架。
或者說,是“智能理解”這一個問題,擋住了幾乎整個信息化向前發展的所有方向,虛擬現實只是其中之一。
當然,并不是說,虛擬現實的發展要基于“所有技術問題的全面解決”。更多的時候可以“解決一部分”發展一部分。這也是目前市場上大多數VR、AR和MR產品的“市場思路”。
例如,目前近眼顯示和工程VR系統的核心思路就是:實現最大真實性的顯示效果。這個系統依賴于專門制作的視頻內容,并極少支持實時的內容切換。即便有部分AR感知和交互能力,也是在既定程序線下的動作,不具有自主智能和自主創造嶄新信息反饋結果的能力。
而在AR方面,則以語音命令和動作命令的方式,開展產品實踐。這種產品將機器的視覺和聽覺反饋,用有限列舉的方式做單一性歸類。并為每一個歸類設置反饋動作序列。這一結構雖然在功能上非常單一和單線條化,但是在技術難度上卻完全符合現有的“行業基礎能力”。
這種虛擬現實產品和系統,具有在應用和體驗上的“局限性”、“初級性”。所以這些東西看起來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但是,這并不是問題所在。因為這樣的系統也具有真實的社會價值。比“想象”更為簡單的虛擬現實產品,不僅是實現起來更容易、產品成本更低,同時也指向某種具體的不能再具體的應用:后者將保障這種產品的市場需求。
虛擬現實這個概念太大。歐美不有科學家提出了最新的宇宙模型——一種二維膜信息存儲結構,在大尺度膜體上的投影:即,宇宙就是一個虛擬現實系統,除了信息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擬的。即便是《星際迷航》中的“全像甲板”,也可以真實的“殺死”在其中的任何物體——真假并不分家。
但是,這些設想雖然美麗、誘人,卻并不實在。因為人類的知識還不能為其建立可行性的發展路勁。反而是,現實一點,用已有的技術發展出切實可用的產品,比如體感游戲、立體學習機、虛擬訓練設備、工業仿真系統,更具有真實的價值。
對此,得出的結論是:虛擬現實這個框真的太大,以至于,如果僅僅使用想象力,什么都能裝。但是,作為行業發展的具體路徑,我們現在最好去裝那些“容易實現”的部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任何技術體系的發展都概莫能外,VR也必然如此。放下焦灼,拾起初心,耐心做事,VR才能真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