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重慶造的燈泡,千里迢迢“走”進了故宮;一個行業的預測,他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還早7年提出。在這只不普通的燈泡背后有個不普通的人,他就是重慶市光遙光電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楊仲奎。9年潛心,楊仲奎與團隊研發出的光纖傳導照明系統促進了照明技術的新一輪變革,也將重慶造的燈泡送進了故宮。未來,他希望“重慶造”燈能照亮世界每一個角落。
一個預測:他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還早7年提出
“10年內,激光照明技術將取代現有的LED燈。”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大膽預測,就是這一句話,讓時任一家照明公司工程師的楊仲奎懸了7年的心,終于有了個著落。
早在2007年,楊仲奎就發現LED燈傷害視網膜、超重等缺點,并預見到激光照明技術的廣闊前景。但那時候,LED燈因其節能、長壽、環保等優點,被人們認為是人類最終照明方式,并沒有人相信楊仲奎的“激光照明說”。
“你這個想法就相當于把水變成油,根本不現實。”當楊仲奎帶著自己的方案書躊躇滿志地去找投資時,迎來的卻是冷眼嘲笑,還吃了不少閉門羹。在那個LED燈受到推崇并廣泛應用的時代,楊仲奎的新發現就像是天方夜譚。
正當楊仲奎想要放棄的時候,一位投資人的出現帶來了一絲轉機。“當時馬總也不太相信‘激光照明’是未來照明的方向,但馬總比較看重科技產品,我跟他只談了兩天就達成了共識,于是拿到了第一筆投資,有500萬。”
有了啟動資金,楊仲奎立馬成立了一個6人團隊,開始實驗研發。“LED燈有一個缺陷,就是燈泡后面要增加散熱裝置,特別是大型LED燈具,導致LED燈具變得很重。”楊仲奎心想,有沒有一種可以集中管理、集中散熱的方式?“需要研發一種光電分離的照明方式!”楊仲奎心里突然有了方向。
燈具誕生迄今為止,從未有一種照明技術能夠在應用端不帶電,都是用絕緣材料的燈具外殼將帶電部件與應用環境分隔開來,如何讓光電分離?楊仲奎心想,能不能將燈具帶電的部分統一集中在一個盒子里,相當于一個配電房,再通過一種絕緣的介質傳播光,從而達到安全、高效性。
經過八年的刻苦攻關,去年,公司終于研發出一套光纖傳導照明系統。光源采用激光、LED光或自然光,帶電部分聚集在光電集中輸出配電箱,光通過絕緣的光纖進行傳播,就能做到應用端不帶電,實現本質上的安全。說得直白點就是,傳統的燈泡里是有電流的,而采用光纖傳導照明,燈泡里是沒有電的。
“我們研發的光纖發光可以達到照明級別,目前來看,在國內專利庫檢索沒有發現類似的產品應用,國內應該還沒有第二家企業可以做到。”楊仲奎說。
一份執著:他是班上唯一還堅持搞技術的人
明明有更高薪、更舒服的工作可以選擇,可楊仲奎非一頭鉆進實驗室,這一鉆就是9年。身邊的朋友和家人都覺得“不值得”,但楊仲奎心里就是有股執著勁兒,不懂的東西他非得弄明白不可。
楊仲奎是重慶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畢業后進了四川一家水電國企,負責電站進口設備的維護與保養。國企的福利待遇雖好,但楊仲奎總覺得缺了點什么,不少朋友當時離開國企自己闖蕩,但出去不久又回來了。外面真的有那么恐怖嗎?楊仲奎也想出去試試,這一出去就再也沒回到國企。
一次機緣巧合,楊仲奎的同學代表公司去招人,楊仲奎陪著一起,他看到旁邊一家做工程的私企展臺擺了幾臺價值百萬的設備。“你們私營企業還買得起這些設備啊?”楊仲有些驚訝,“你認識這個設備啊?”招聘人員眼睛一下就亮了,“我們招了半年都沒招到人,你快幫我填個資料吧。”
沒過幾天,那家私營企業的老板就喊楊仲奎過去面試,生怕留不住楊仲奎,老板給他還開了3600元的高工資,并給他配了輛車。楊仲奎那年才24歲,一下子成為公司最年輕的部長。
后來,因為工作長期在外,不能陪伴家人,楊仲奎又跳槽到一家知名的摩托車制造公司。剛開始只是普通工程師,經過三個月試用期一下被提為項目經理。對摩托車不了解,楊仲奎下班后就到每一個項目組,把摩托車拆了又裝、裝了又拆。
“做任何事情沒有熱愛就是混日子。”正是懷著這份信念,楊仲奎一直鉆研技術,大學同學大多成了管理層,或是進入政府部門,只有他一個人,還在堅持從事技術工作。
一個機電專業的學生怎么跟照明行業掛上了鉤?這還要從楊仲奎第一次創業說起。2006年,楊仲奎拿著工作攢下的30多萬在成都開了一家燈具店。“小伙子,你這個路燈有多高?”“你這個燈照度有多高?”……面對客人各種各樣的問題,楊仲奎發現自己竟然答不上來,“以前別人問什么我都能答上,現在還得去查資料,別人說我不專業的時候我滿臉通紅。”
受不了自己“不專業”,楊仲奎又找到一家照明公司,從最基層的技術人員做起,決心做一行就把這一行給弄清楚。慢慢接觸、學習后,楊仲奎發現照明行業很龐大,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于是,就在這個行業扎了根。
一顆匠心:“重慶造”光纖燈進了故宮
在人們都追求速度與利潤的今天,重慶光遙用了近10年研發、調試直到應用這套系統。而最初的6人研發團隊,也只剩下楊仲奎和馬晉昆兩個人。“這一路走下來確實不容易,公司一直專心搞研發,光科研這塊就投了有4000萬,直到2015年春節公司正式量化投入生產,才慢慢有了起色。”
楊仲奎清楚地記得,2012年的時候,技術研發正處于結點階段,但公司資金陷入困境,連開模的錢都拿不出來,中層管理的工資也有半年沒發了。“馬總當時跑了好多企業,帶著投資人挨個挨個來廠里看,總算找到一個對項目感興趣的投資人,技術研發才得以繼續進行。”
為了攻克技術的最后難關,楊仲奎每天都要在實驗室呆上5個小時左右。實驗室伸手不見五指,十分壓抑,一般情況下人在里面呆3個小時就要脫水。
而且,激光射出的細度只有頭發絲的1/10,肉眼幾乎看不到,光的焦點極易引起燃燒。有一次,楊仲奎不小心抬起手打到了光上,當時并沒什么感覺,后來洗手的時候才發現手背上被光劃了一道口子。
花了近10年,技術上的難點被一一攻克,并拿下多項專利。這項技術一經推出,就受到北京故宮的青睞。上周,重慶光遙剛與故宮毓慶宮簽訂了合作協議,先做一個打樣,11月20日驗收。效果好的話,故宮后續所有的夜游項目的照明都將交給重慶光遙制作。
“因為故宮是木結構,北京比較干燥,一旦線路老化,極易產生短路引發火災。”楊仲奎說,光纖照明在應用端不帶電、無熱量、無電磁輻射,因此可以放心地用手觸碰,而且不會產生任何漏電的危險。
同時,中國最大的地熱風景區——騰沖火山熱海溫泉水中照明燈和夜游項目,也采用了重慶光遙的光纖傳導照明系統,滿足了景區水下照明的安全性和夜間娛樂的燈光變化及亮度需求。公司還為世界500強企業日本電氣公司提供水下照明和臺燈照明。
除了文物照明和景區照明,光纖傳導照明系統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在醫學、教育、體育、文博、交通、工業、農業、城建、商業、家庭等十大領域都是該技術的用武之地。此外,光纖照明在加油站、彈藥庫等特種行業的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大大提升其安全系數。
“我們打算明年年底之前拓展十大板塊,成立十個分公司,打造上下游產業鏈,明年的目標市場銷售額達到1-2個億,長期目標是在照明行業做一個國際品牌。”近10年的堅守,楊仲奎始終不忘初心,未來,他將繼續鉆研激光照明方向,讓“重慶造”燈泡照亮世界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