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德國“買買買”成風
將視角拉遠一些,你會發現,這起收購案或許只是中企在德國“買買買”的一個縮影。
宏芯基金收購愛思強公司
筆者注意到,德國《明鏡周刊》近期的另一篇報道,還提及了另一中國企業的收購案。今年5月,福建宏芯投資基金宣布,宏芯基金將以每股6歐元現金(合計金額約為6.7億歐元)全面要約收購愛思強公司(AIXTRONSE,AIXAGR)。
媒體報道稱,三安光電曾是愛思強最大的客戶,但去年一度終止了采購合作。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整理公開信息發現,三安光電于2015年12月11日披露了全資子公司廈門三安光電有限公司終止采購德國愛思強相關設備事項的公告。
有報道猜測三安光電或與愛思強收購案有一定的關聯,但未得到證實。
美的集團收購庫卡集團
今年8月8日,美的集團發布公告稱,其對德國庫卡集團要約收購的要約期已結束,美的方面到交割時將共計持有庫卡集團股份37605732股,占庫卡集團已發行股本的比例為94.55%。
9月21日,美的集團再次發布公告,稱本次要約收購尚需通過歐盟、墨西哥的反壟斷審查,以及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和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會(DDTC)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6月初報道,今年以來,中國投資者已經向24家德國公司(截至6月)發出收購提議,除美的集團收購庫卡集團之外,還有中國化工以10億美元收購德國先進的塑料和橡膠處理設備生產商克勞斯瑪菲集團,北京控股以15.9億美元收購一家德國高科技垃圾能源公司,均屬于大型收購。
買買買之后,“德國制造”就成了“中國制造”嗎?
事實上,德媒早就注意到了中國企業的動作。
據參考消息報道,今年年初,德國之聲電臺網站援引德國《商報》的報道稱,中國收購德國公司的胃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德國制造”正在變成“中國擁有”。《商報》稱,乍看上去中國人在德國的投資任意隨性,仔細觀察卻可以總結出兩大趨勢:
其一,中國買家對熟悉“工業4.0”的企業感興趣,即工業生產數字化、網絡化的公司。
另外,綠色增長領域也是一個明確的重點。這方面包括循環利用、水處理和可再生能源。
文章最后表示:“克勞斯瑪菲(等收購案)僅僅是個開始。將來中國公司在德國一定會有更大手筆的收購。與工業4.0相關的企業和擁有綠色科技的公司都要留心。”
中企為何愛買德國品牌?答案自然是對“德國制造”的信任和“崇拜”。然而,從“留心”這一詞可以看出,德國政府對于中企的收購,是存有戒心的。據阿思達克財經消息,對于三安光電收購歐司朗一事,德國經濟部長就表示,若消息屬實,德國政府將反對此一收購案。
中國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也對筆者表示,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之路剛剛開始,未來只會越來越多,不過由于并購的高科技企業涉及相關的核心技術,難免受到當地政府的阻撓。
除了并購,還有一些中國企業在德國公司“挖角”,也令德國人“大驚失色”。今年4月,華爾街日報曾報道,中國電動汽車創業公司Future Mobility挖走了寶馬i3和i8電動汽車核心開發團隊,令這家德國著名汽車廠商在與特斯拉競爭的過程中再遭一擊。
環球時報援引德國《焦點》周刊表示,中國人如今走出了一條新路,即重金聘請德國拔尖工程師和高管,通過這種方式把他們的知識技能買下來。報道還稱:
中國人不僅在德國汽車業獵頭,在德國其它工業也是如此。比如,2015年底,拜耳集團董事科尼希自愿退出董事會,以便接受中化集團的聘請。而在慕尼黑建筑機械展上,多家企業抱怨中方以帶司機、高檔住宅和5位數薪水的“全套聘禮”打動企業老工程師的“芳心”。
不過,正如德媒所說,通過收購,“德國制造”變成了“中國擁有”。但距離“中國制造”,似乎尚有一步之遙。如何將“德國制造”的品質、技術和企業文化真正化為己有、為我所用,值得企業主們進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