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杭州亮了。是的,街道、店鋪、建筑,橋、樹木、山體、湖水,都亮了。
央視直播中無人機航拍的畫面至今歷歷在目,西湖、運河、錢塘江……這些景觀我們今天依然可以親臨觀賞,唯獨西湖水上那一出驚艷的《最憶是杭州》,已成追憶。
《阿拉丁?設計》9月刊策劃的“G20峰會照明成果特刊”,除了G20杭州城市夜景提升工程中的西湖、運河、錢塘江、城市高架及主要入城口等核心項目,還將大型水上情景交響音樂會《最憶是杭州》輯錄其中,更邀請了該項目的總制作人、視覺總設計沙曉嵐為我們解讀和分享臺前幕后的故事,深化我們對該項目的理解,讓追憶不僅僅是追憶。
另外,為更好地回顧和總結本次杭州迎G20峰會城市景觀提升中各項目的成果和經驗,將于10月15日在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藝術大學堂舉辦的“G20讓城市之光彰顯文化自信”設計師沙龍,將邀請參加此次城市景觀提升工程的設計師、工程單位代表、燈具廠商代表和市政管理部門代表齊聚西子湖畔做演講分享。
想要了解更多G20亮化工程背后的故事,敬請期待10月15日“G20讓城市之光彰顯文化自信”設計師沙龍。更多活動詳情請點擊:http://www.fyhuishou.com/special/20160817/index.html
沙曉嵐專訪,全文如下:
《阿拉丁·設計》:“最憶是杭州”是您和張藝謀導演的第幾次合作?這次合作有什么新的火花?
沙曉嵐:就國際性的大型活動而言,我和張導已經是第三次合作了,前兩次包括大家都耳熟能詳的2008 年北京奧運會及殘奧會開、閉幕式,2014 年APEC 亞太經合組織峰會。還有一些合作是文藝類的舞臺演出,比如在全世界公演的《圖蘭朵》等等。通過一次次的合作我們已經形成了非常默契的團隊班底,可以說每一次的合作都有很多火花和收獲。創作永恒的重點就是如何創新,這一次最大的創新就是把屬于世界的經典放到東方最有名的湖——西湖上。
《阿拉丁·設計》:本場表演共九個節目,糅中西文化于一體,其最想要突出的主題是什么?在燈光設計上是怎樣表現的?
沙曉嵐:本次演出的主題和立意非常鮮明,就是“江南韻味,中國氣派,世界大同”。燈光的設計主要分了三個層次,首先燈光需要著重體現最能代表江南韻味的西湖山水。我們的用光分別把場景內的山、水、樹、橋、亭都逐一進行了刻畫,這些載體經過系統的、藝術化的梳理自成一景,讓觀眾感受到沉浸其中即是享受;而在表演時又變身成為藝術化的布景,演員與景觀環境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其次,為了體現宏大的場景,我們把所有的載體進行了集中控制,只要音樂一起,視線所能企及的整體場景內的各個元素都可以整齊劃一地進行聯動,給人的視覺沖擊力是非常強的。再加上我們在表演區的后方架設了很多電腦光束燈,這類燈具的光效只要天氣合適是可以在空氣中無限延展的。這些設定整合在一起用來配合中國氣派是非常合適的。最后,節目的整體內容彰顯的是東西方經典的和諧一體,加上各種技術手段的烘托和渲染,表達出“世界大同”的主題。
《阿拉丁·設計》:您認為在這場演出中,音樂、舞美、燈光這三者的關系是怎樣的?
沙曉嵐:在任何的演出中,音樂、舞美和燈光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的大型國際性活動,例如2014 年的APEC 和這次的G20,燈光在表現主題和具體表演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原因是慶祝活動越來越多地放在了晚上。另外,我認為燈光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專業,她的發展得益于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進步,燈具設備及多媒體技術甚至是互聯網的發展都可以成為燈光專業的有力支撐。而新時代的大型表演又時常放到室外進行,自然景觀和城市建筑如西湖、鳥巢越來越多地充當了舞美的角色。這在大型活動、演出、旅游項目中都是一種新的形態,也是我們日后的發展方向之一。
《阿拉丁·設計》:整場演出中,《天鵝湖》和《美麗的愛情傳說》讓人印象很深刻,這其中應用到的全息投影技術讓人眼前一亮!能談談這種呈現方式的用意以及應用過程中的難點嗎?
沙曉嵐:我很高興演出中個別的節目能給人帶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坦率地說,全息技術在我們之前的演出中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手段了,很多硬件上的技術難點我們早已攻克,只不過個別的定制化需求需要著重處理。但總的來說,就技術而言我們已經是得心應手了。《天鵝湖》和《美麗的愛情傳說》之所以能帶給我們全新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其實主要是依靠視頻內容的創意和設計,當芭蕾舞演員隨著音樂和節奏在輕盈舞動的時候、當折扇的圖案在二維和三維的空間里肆意流轉的時候,前所未有的觀感體驗使人們獲得了內心的愉悅。事實上要達到這種狀態絕不是我們以前所做的硬件的點位、色彩和動態的設計所能達到的,必須要經過二次創意也就是內容的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工作提升到藝術的高度和層次。

《阿拉丁·設計》:倒影也是這次水上舞臺的一大亮點,這對燈光的應用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沙曉嵐:水和光是非常好的搭配組合,任何有光的場景只要有了水就有了靈動的生命。其實水對燈光是沒有特別需求的,燈光把西湖的山、樹、橋、亭刻畫好,自然就形成了與水的融合。相反,燈光特別依賴水,出于演出的需求我們希望水越靜越好,這次演出的成功也主要得益于當天動靜皆宜的西湖水。對燈光的要求主要體現在燈具上,針對不同設備在水面上的使用我們會有不同的防護措施。
《阿拉丁·設計》:除了舞臺之外,作為真實背景的西湖畔也被燈光妝點一新,據說是用了20 萬米“星星點點”的燈來勾勒。對此,您的構思是怎樣的?實施起來有什么困難?
沙曉嵐:所謂“星星點點”其實就是最普通的LED 樹串燈。最初的使用是在2014 年APEC 峰會的時候,我們用這種方式把領導人車隊所要經過的北京的御道進行整體布置,并用星星點點組成了APEC 的圖樣,凸顯了主題,這種化繁為簡的方式在當時受到了一致的認可。這次我們在西湖周邊的樹上用電腦染色燈對樹木進行分層次分尺度的刻畫以后,可以說整個樹木的形態、色彩的飽和程度等要素都已經很到位了。但是我總覺得缺少點什么,演出時隨著音樂的節奏在展現輝煌的一剎那需要讓觀眾為之一振,于是再一次用這種燈具在整個西湖周圍的樹上全部掛滿。西湖的樹不同于一般的地方,體態非常豐富和豐滿,掛的時候要非常講究。樹串燈和染色燈光配合起來,有些許中國畫的韻味。我們把這類最簡單常見的燈具設備通過外延的控制設備進行了智能化的處理,使它能夠與電腦燈在同一個平臺上工作,為整個演出加分。
《阿拉丁·設計》:這場演出一共用了多少燈具?主要包括哪些類型?水上的演出對于燈具有什么特殊要求?
沙曉嵐:整場演出用了大概一千多套燈具,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體現西湖景觀環境的燈具,主要是給樹木、橋體、建筑等染色的LED 燈具;一類是服務于演員演出的電腦燈和投影燈,這里面電腦光束燈、切割成像燈、電腦染色燈都布置于特定的點位。還有一些工程投影機,其實在我們專業中已經把它歸為燈光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水面上的定制荷花燈、演員手里的發光帽子、水鏟等等,這些我們都歸類于道具范疇。
《阿拉丁·設計》:您承擔過許多國際盛事的燈光總設計,這次G20 峰會的文藝演出與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需要重點考慮哪些問題?
沙曉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這一次是在杭州。可以說近十五年來幾乎所有國家級的大型活動的燈光設計和制作都是由我們公司完成的,這要感謝國家和領導對我們的信任。以往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舉辦,而這一次這么高規格的峰會卻選在了秀美的杭州。所以我們在創作模式上完全與以往不同,不再刻意地、單方面地去追求大而全的視聽震撼,而是更加注重在韻味中提煉文化,在平靜中去彰顯力量。另外,這次我們不只是做了燈光這一項工作,本次杭州G20 峰會的文藝演出我們公司是總體承制,我的身份也由之前的燈光總設計、視覺總設計轉變為總制作人,包括舞臺美術、音響、舞臺機械甚至演員等等各個專業都由我們來整合。這對我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也說明燈光在一臺演出和一個項目中越來越得到重視和認可,我們能夠以自己的專業立場,利用自身的優勢去整合資源,去創造奇跡。
《阿拉丁·設計》:這次演出您收到的反饋如何?您自己如何評價?是否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沙曉嵐:這次演出是非常成功的。從現場的觀眾反饋來看,全場掌聲不斷,這就是對我們演出效果最大的認可。現場的觀眾來自世界各地,又有多國的最高首腦出席,我們發現不論是東方名曲還是西方經典,都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演出后,中央領導和各國首腦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說明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只要通過努力和創新就能夠找到一種共通的語言,而這個語言的表達是用我們的方式,用中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