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黑牛食品宣布全資子公司固安云谷第6代AMOLED項目在河北固安啟動。該項目計劃月投片尺寸為1500 mm×1850mm基板3萬片,生產全柔性OLED顯示屏,項目計劃總投資近300億元,維信諾為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持。
黑牛食品表示,該項目的啟動有望打破國際企業對AMOLED壟斷局面,實現我國在柔性技術領域的國際趕超。
2015年以來,各路資本紛紛涌入OLED領域,但是,像黑牛食品這樣與新顯示技術毫不相干的企業斥巨資進入OLED領域并不多見。
業界解讀認為,該事件具有象征意義。
今年以來,媒體關于OLED的報道絡繹不絕。
較早的報道是,京東方成都第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總投資465億元,預計2016年年底封頂。以及和輝光電第6代低溫多晶硅AMOLED二期項目總投資272.78億元,計劃2016年12月開工建設。還有天馬將對武漢第6代生產線進行后段部分設備優化,轉型生產以LTPS為驅動基板的AMOLED面板。
4月上旬,“鴻海收購夏普”剛一落定,郭臺銘即承諾向夏普投資2000億日元(約合18億美元),“幫助其發展下一代顯示屏技術”OLED顯示屏,“力爭在2019年出貨”。
近日,新夏普的OLED戰略又有新進展,鴻海擬在中國大陸投資建設最新OLED生產線,預計投資額超過1000億日元,同樣,“項目將于2019年實現OLED面板的量產”。
國際市場方面,4月份,三星顯示器公司(Samsung Display)宣布把位于韓國忠清南道天安市的五代LCD面板生產線所有設備全部出售,“所獲資金用于OLED生產線的研發和制造。”
而2017年蘋果將生產OLED屏iPhone手機的消息,則早已被媒體廣泛報道,甚至部分國產手機企業還趕在蘋果前面發布了OLED手機。
進入下半年,媒體關于OLED的報道愈加密集。
7月份,LGD宣布在韓國坡州投資建設6代OLED產線,這是LGD繼2016上半年決定投資龜尾6代可撓式OLED產線之后的第二起中小尺寸OLED面板產線投資,小尺寸OLED面板主要用于手機、筆記本電腦。過去,這一領域一直是三星的天下。
8月29日,TCL集團發布公告,旗下華星光電將在深圳投資465億元建設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這是TCL首次決定進入OLED領域,此前,TCL一直對OLED持較為消極的態度。
10月18日,一家名為安徽大富廣電科技的公司宣布,其發明了中國首款OLED蒸鍍用金屬掩膜板,并聲稱“開發成功中國第一款彩色OLED顯示屏”,“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復合FMM分辨率達到世界最高水平”。
還有,此前媒體曾報道TCL集團積極布局印刷工藝生產OLED,媒體關于韓國兩大OLED巨頭在這方面卻鮮有報道。前不久媒體報道稱,LGD也在積極布局OLED印刷工藝研發,并已取得重要進展。一般認為,LGD在OLED顯示領域技術積淀深厚,進入印刷式OLED領域有望加速產品市場化。不過,機構普遍認為,成熟的印刷式OLED面世,應在2020年前后。
目前,OLED呈現出全產業鏈同步爆發態勢。各路資本蜂涌進入OLED領域,折射出“OLED代表下一代顯示技術發展方向”已成社會共識,資本的進入必將進一步刺激產業發展。與OLED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量子點電視與激光電視,顯得十分清冷,且鮮有資本問津。
甚至前不久還有媒體報道稱,全球主要量子管供應商QD VISION在臺灣的生產線已停工待售。量子管是當前市面上銷售的量子點電視的主要背光材料,QD VISION是中國大陸量子點電視企業重要的供應商。QD VISION生產線的停工,被認為是資本對該產業發展前景信心不足。
OLED產業日趨成熟。
在技術研發端,制約OLED市場化的壽命短、殘影問題已得到極大改善,創維、LGD、長虹、康佳等企業推出的最新OLED電視產品,使用壽命已達5萬小時,比國家對液晶電視8年使用周期的規定還長。
在面板供應端,LG、三星、JDI及中國的天馬、京東方、維信諾、和輝光電、華星光電,亦紛紛加入OLED戰團,從上游面板端推動OLED產業發展。預計2018年,全球及中國市場OLED面板供應緊張局面將大大緩解。
在產品應用端,全求主流3C數碼企業,紛紛推出OLED電視,及應用OLED面板的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VR產品,極大地豐富了OLED產品形態。
日前有業內傳聞,2017年國內某OLED領軍企業,將推出一系列更具創新力的OLED電視產品,比如可以直接貼在墻上的極薄型OLED電視,77英寸超大屏幕、超高清OLED電視,等等,產品形態越豐富,消費者選擇自由度越大,產業發展越快。
國際機構的預測是,到2020年全球AMOLED面板市場規模將達到67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45.4%。大家請注意,670億美元是指OLED面板規模,OLED終端產品規模預計在1500億美元以上。
多方跡象表明,OLED產業的快速興起已對液晶顯示產業形成實質性挑戰,已威脅到后者的生存機會。
就黑牛食品及安徽大富廣電科技進入OLED領域,我多說兩句,目前,中國在OLED領域的技術與產業沉淀還較為薄弱,更未形成產業鏈系統競爭優勢,輕率斷言“打破AMOLED領域國際企業的壟斷局面”、“在柔性顯示技術領域趕超國際水平”、“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復合FMM分辨率達到世界最高水平”,都是不合時宜的。不過,眾多企業及資本涌入OLED領域,客觀上將加速OLED產業成熟,推動OLED時代盡早到來。
一位網友說得好:“如果食品企業都認為OLED是塊肥肉,那OLED時代到來真的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