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初8個人的小工廠,到今天40多億元的年銷售額,歐普的成長,我想,更多的是一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堅持。
一、歐普的今天,不是目標,是結果
小米的雷軍曾說:風來了,豬都會飛起來。其實,風口時時刻刻存在。歐普做到今天的規模,也并不是刻意規劃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長成這個樣子的。它不是目標,是結果。
我是1994年7月份來古鎮的。兩年多的時間里就只做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踩三輪車送燈管,積累了一點錢后開始創業。古鎮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只要能賺錢,就會有競爭者,從而逼著你去改變。所以說,歐普能有今天,并不是我們多聰明,而是被時代的風口推著往前走。在巨大的時代機遇下,我們做對了很多事情,犯了很少的錯:因為那時我們沒有太多的資本、資源犯錯———不像今天一個決策失誤就是幾千萬元的損失,只能在一個很小的領域里傻傻地堅持。
古鎮非常適合初創企業,政府給予十分寬松自由的環境。但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企業就應該思考轉型。古鎮的機會多,誘惑也多,很多時候,我并不關注周圍的人怎么做。記得節能燈剛興起的時候,也經歷過價格戰,從20多元,到10多元,再到2-3元/支,包括歐普也賣過4塊多錢的節能燈,賠了很多錢,再回過頭來賣7塊錢、8塊錢的節能燈。所以,面對風口的時候,你是跟著走還是有自己的選擇,這非常重要。
二、對技術、產品,要有敬畏之心
我認為,對技術,對產品,要始終存有敬畏之心,不管市場怎樣,都要堅持底線思維。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花板,要做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如說歐普,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吸頂燈、家居”的代名詞,直到三年前才開始做花燈,去年做了2億多元。為什么?因為花燈的門道太多了,沒有弄清楚前不敢冒進,以盡量讓自己少犯錯誤。
三、做企業像長跑,更需勻速、持續前進的能力
當然,也有人說,這樣的歐普顯得比較保守。其實,最近幾年來,我已經很少參與歐普運營的具體事務了,經常登山、越野、游學,每年會跑3000多公里。在這些興趣活動中,我可以更多地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歐普和行業的發展,也領悟到企業的經營并不是一時爆發的短跑,更像是一項長跑,需要的是勻速、持續前進的能力。
四、技術讓你迷惑,光讓你堅守
再來看看當前的LED照明行業。其實,我經常說,歐普發展的這20年,行業的本質一直都沒有變。
白熾燈、節能燈也好,LED也罷,都只是一種技術,行業的本質是光:無非是功能性的照明和裝飾性的照明兩大類。明白這點后,你就不會迷惑,只需要關心怎樣運用新的技術為用戶提供舒適、高品質的燈光服務即可。技術會讓你迷惑,光則會讓你堅守。
五、花燈產業鏈分散,缺乏專業化分工
目前,整個燈飾行業,產業鏈非常分散、極度不完整。以歐普為例,當我們去找OEM商的時候發現,向你要10只燈,沒問題;100只燈,有點難度;1000只燈,對方只能傻眼了。為什么?因為現在很多都是作坊式企業,靠手工操作,缺乏專業化分工。實際上,這個行業應該細分出在某個領域、環節非常專業的廠家。比如說,裝飾燈里的表面處理,現在公認做得好的廠家,沒有幾個。但噴涂、電鍍等流程對裝飾燈又非常之關鍵。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在于裝飾燈沒有一個SKU是有規模的,有的甚至是單個定制。在家電行業,一臺電視、冰箱,SKU可以達到百萬級、千萬級的規模,所以廠家愿意對模具進行重金投入,而裝飾燈因為產品特性,只能采用工匠的手法。
六、燈飾要做附加值
目前,整個燈飾行業價格戰盛行,很多企業只關心成本、價格,一款新燈出來不過幾個月就變成了舊款。是消費者真的覺得那款燈不好看、產品真的不好嗎?不是的。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并沒有太多新款、舊款的概念,是因為價格穿底,經銷商賣不起價錢逼著廠家再設計新款的。
在我看來,燈飾產品不應只是一個價格體系的競爭,而應真正做好產品,賦予它們更多的藝術性和服務的附加值,一個花燈成本1萬元,就該賣10萬元,否則很難支撐它的研發、設計等投入。
七、專注,燈飾企業生存王道
有時,看這個行業,覺得盲目跟風現象比較嚴重。今天做銅燈賺錢,大家都做銅燈;明天做新中式賺錢,大家都做新中式。實際上,等你看到大家賺錢再進去的時候,已經晚了。仔細觀察一下,現在在行業內做得好的花燈企業,都是專一、專注的。
所以,企業不要單純地把做大作為目標,追求規模,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更為關鍵。
八、有恒產,方有恒心
對于企業家來說,有資產在這里,心才會在這里。外地人靠租廠房,那么他的心不定,很難進行重資產的投資。
扎根照明行業20年,最后,我想用一份心靈雞湯式的話語與各位照明界同仁共勉:照明行業是一份光明的事業,讓我們以專注、敬畏之心開啟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