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宏觀認識與照明現象
上海,從一百多年前松江的一處灘涂,隨后開埠成為通商口岸;太平天國與滿清的戰爭帶來的軍火貿易,又讓上海免遭戰火屠戮;洋務運動和各國領事租界讓上海成為萬國博覽會,憑借著地理優勢和海運貿易,上海驀然間又成為中國最為開放、最有活力的國際都市;如今,上海依然是中國經濟的風向標,引領著中國的未來。
上海是中國最早進行大規模夜景照明改造的城市。1989年,外灘亮燈,經過幾輪改造逐漸定型,用金黃色光芒染亮沿江歐陸風格建筑,在大面積染色的同時對于建筑細節做局部重點投射,形成視覺活躍和變化。外灘照明開啟了中國城市照明以街道為主線、以立面為內容做亮化蔓延的新常態;它至今仍是全國歷史街區照明設計的典范,這種對于古典建筑的大規模照明改造即使在歐洲也很少見。
今天城市照明中的所有類型上海都有,比如說商業綜合體有新天地、梅隆鎮,歷史街區有田子坊、外灘,宗教建筑有靜安寺、徐家匯天主教堂,傳統古鎮有朱家角、練塘,園林景觀有豫園,都市商圈有徐家匯、南京路,金融貿易區有陸家嘴、虹橋,還有各種地標建筑、歷史建筑、特色建筑、藝術前衛建筑、文化創意園區、老居民區、城市開發區,景觀長廊……上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以道路為框架鏈接起各個節點,輻射成網。道路照明、景觀照明、建筑照明、商業照明、文旅照明、古鎮照明、文化照明、燈光秀,以及從淮海路、延安路高架橋上運動中觀察到的城市廣延層次感,形成的照明節奏高潮——這一切讓上海成為一個光之場。
城市照明品質
城市照明的品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為視覺效應,二為光的應用。視覺效應指的是城市中光環境的秩序性、合理性、審美性、延展性;光的應用則是指燈具的眩光控制、光源物理、光色品質、照明條件。這兩者緊密配合,缺一不可。
城市中元素繁多、空間復雜,有時候在同一個場所中會出現很多種“視覺效應”,彼此沖突、矛盾。照明設計師的任務就是要積極介入、梳理、引導、規劃各種光現象的產生,讓城市照明更更科學、更理性、更具藝術感染力,從而更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照明調研準備
建筑作為城市空間的主體,是最大的視覺觀察物以及第一印象來源。上海的外灘建筑集中建設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多數以混搭的殖民古典風格為范本集中成片展現。外灘對面的浦東新區則以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為主要特色,展現出上海生機勃勃的新面貌。近江的樓宇較矮,遠江的建筑較高,形成錯層的背景襯托關系。建筑的立面姿態各異、互不相讓,近些年更是以更高、更壯觀為顯著標志——表面上是在展現當代經濟的繁榮,其實內里是一種咄咄逼人的權勢心態作祟。它們在城市的夜景中也是各自為政——巨幅屏幕,色彩突兀,橫向、豎向、斜向不同的燈光線面組合,和建筑形態無關,也和這座城市無涉。
上海做為一個超大型國際化都市,做它的城市照明調研必然是一件費力費時的事情。我曾經問過一位老上海人,你了解上海多少?一句話倒是難住了他。為什么我們身處上海卻不能準確地講出上海的種種?因為上海是一個駁雜融洽的城市,內容太多反倒讓人抓不住重點和本質。我們做上海照明調研也是這個道理,想要事無巨細地去說明上海,想必最后會勞而無功。不如究其一點,借以思考這一點現象背后的深層問題。
田子坊照明現象
田子坊是一處自發形成的文化藝術街區,位于泰康路打浦橋地區。1998年以前,這里還只是一個生活集市,沿著巷弄保留了諸多民國時代的民居和老舊廠房。由于地理位置突出、傳統氛圍濃厚,于是吸引了一批藝術家進駐,創辦了工作室和工藝品商店。前來的藝術家包括著名畫家陳逸飛、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等,在名人效應和藝術集會的作用下,很快這條小弄就成為了上海的藝術圣地。于是,政府順勢對這里進行了道路環境整治,規?;刈隽藚^域業態調整,積極引導更多創業者進入?!疤镒臃弧钡拿忠彩钦堉嫾尹S永玉取《莊子》中“田子方”這一子虛烏有的人物名字諧音而成,如今已經成為上海時尚的代言詞。
為了烘托節日氣氛,管理者在田子坊沿街行道樹上掛上了彩色燈飾,行道樹遮蔽了高壓鈉路燈的光,讓地面變得有些昏暗。在節日氛圍營造上,我一直沒見到什么有新意的設計出現,不管是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發光樹還是上海的火樹銀花。田子坊的街道照明主要依靠商店的招牌光和室內光,從商業氣氛營造上來說這不算成功。我們隨機進入田子坊參觀,這片區域并不大,里面的街巷更是狹窄,加上國慶人流密集,讓這里人聲鼎沸宛如集市。這樣的空間自然不會有大規模的高檔商店,沿路都是一些賣首飾、化妝品、咖啡、甜品、鞋包等小門面。這里也有一些自發的沒有經過刻意設計的照明手法,比如將過道的樓板投亮,形成反射照明,但由于所用的燈具品質不好,反倒給人低端的感覺。紅磚建筑沿著門頭招牌拉滿了電線,也許這樣的狀況更符合市井風格。
(圖1)田子坊的照明呈現自發和無組織狀態,但這也是它讓人感到最親切和自然的地方。
在我們這些設計師的眼中,田子坊完全是一個缺乏設計感的地方。城市的細節性空間為什么不可以自發和無組織,以便讓人感受到自然和親切?當我們集體習慣了權威和整齊劃一的時候,其實也就失去了對于城市生活原初的感動。當下的傳統歷史街區多數是經過政府的大規模改造建設以后所形成的,刻板教條的仿古風格再配合手法雷同、燈具單調的照明模式,形成完全人為的街景。但是,往往幾年后燈具或者控制系統出現問題,前期投入的燈光陸續滅掉,而商戶自發形成的燈光不斷出現,業態經營靈活的街區就會逐漸繁榮起來,出現多種多樣的原生態燈光。
然而,田子坊不是這樣的,在它形成的初期沒有政府的參與,也就沒有那些刻意人工的大規模燈光建設。等到它發展起來形成集市的時候,政府的行為也只在于擴大它的影響,完善它的基礎設施,已經來不及再做照明改造,于是田子坊就呈現出今天這樣一種在設計師看來頗為“混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