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LED照明產業快速發展,主流企業有的忙著出新品,有的忙著收購,有的忙著投資,還有的忙著擴建渠道。看似光鮮亮麗一片繁華,實則暗流涌動極其兇險。LED照明市場總體上依然是按照原有軌跡自然地過渡,加上行業內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偏小,價格戰使得利潤已薄如刀刃。
目前,LED照明行業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基礎、沒有產品,而是沒有利潤、沒有足夠的訂單。
通過市場規律進行淘汰
對于家居、鋼鐵等行業來說,照明電器仍然是個小行業,但它永遠是一個朝陽行業,我一直非常看好。但目前參與到這個行業的規模企業的確比較少,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競爭力都很差,大家都會被迫以不擇手段求生存,結果必然會導致惡性競爭,這種局面單靠強制性政策或某些特殊政策調節遠遠不夠,只有通過市場規律進行淘汰。
在LED時代,理論上誰都有機會,誰也都有風險。共性的問題在于:
1、人工、原材料成本不停地在漲,市場利潤卻在下降。唯有創新,進行產品創新,商業模式、運營模式和制造模式的創新,以此管控中間環節的成本;
2、提升周轉率,通過品類管理來改善商品結構;
3、做單品冠軍,占領細分市場。
通過在海外設立工業園
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通過在海外設立工業園,獲取所在國源產地證明的方式占領海外市場。對海外市場而言,中國LED企業仿佛就是外來和尚,前段時間剛去考察完越南、泰國、印度、東南亞和東歐等部分國家,一圈轉下來之后,感觸頗深。
普遍共性認為中國照明產品品質不行,連越南這么落后的制造國都感覺中國產品不行,仿佛用中國產品就是低價,這屬于一種“先天不足”的現象。但實際上全球的照明產品制造又源自廣東,這屬于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廣東占全球照明市場份額的20%,并且國外80%產品都是中國照明企業代工生產的。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通過在海外設立工業園的運營模式把利潤提上來,此舉有兩個目的:
1、為產業搭臺;
2、尋求品牌本地化,通過品牌本地化來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利潤。
作為國內照明企業,多品牌運營在所難免,譬如一個照明公司在古鎮,有屬于自己的品牌,可滿足現有的市場需求,同時在其他國家原本就有客戶,可否按照當地技術標準,來設立組裝、代工、加工模式從而獲取當地源產地證明,成為當地的本土品牌呢?
如能以此覆蓋所在國和周邊地區,就能夠獲得更好的品牌競爭力。嚴格按照標準生產制造,企業的可信度和品牌形象就可以樹立起來,這或許可以成為LED照明企業變革創新的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