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照明有三個大市場,除了大棚補光外,還有戶外補光和花期控制,以及全人工光的植物工廠。
戶外仍然是非常傳統、補光不僅僅適用于水葉菜類,也適用于茄果類、和花卉等觀賞類植物, 是個非常大的市場,菲律賓、海南的火龍果花期控制已經開始大規模的采用特殊光配方的LED補光燈和花期控制燈,非常壯觀的燈海。隨著光配方研究的進展,研究者和種植者在確定的植物品種上,可以通過光配方,光強和光周期的精確調控,可以很準確的獲得對其生長周期,產量,質量,甚至非常具體的營養成分含量的結果。對促進植物產量的提高,幾乎可以做到定向定量,不同的光配方,不同的作用不一樣,不同的占同比不一樣,很精確的獲得食物營養成分的的含量。包括碳水化合物、纖維質,花青素、VC,并且可以控制植物的形態以及相關的次生代謝物,比如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含量等。Lumileds很早就在Color SunPlus上就具備前瞻性開發了做出了非常出色的產品,我也是第一個用CSP的用戶,農業產業在中國是個高度價格敏感的市場,不僅僅要求高的性價比,更重要的是要讓種植者通過高科技產品的使用獲得實實在在的價值增加。
挑戰是農產品的生長周期都較長,各個環境控制因子會相互耦合和影響,這直接導致植物照明產品的開發和驗證的的時間成本太大。能不能選對較高經濟價值的植物品種,深入地,長期細致對植物的不同生長階段,調控和其他環境因子(包括溫度、濕度、CO2、光量子通量密度、光配方(光譜分布和比例)營業液配方(PH值,電導率、微量礦物質含量),光周期、占空比等彼此之間的偶合和相互影響,改變一個條件,就需要至少三個生長周期的驗證試驗,所以,不是紅加藍就叫做植物照明系統的,時間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因為種植者是要看投入產出比的,而不是看品牌,顏色,能否靜下心來,敖得住是個巨大的挑戰。
因此人工智能植物彷生系統、農業大數據、智能傳感器、激光照明等領域的軟件和硬件的研發進展可以大大加速對包括光配方等環境生長因子之間耦合和優化,降低時間成本,市場前景亦很好。但任重道遠。建立或者加入類似麻省理工學院的Open Agriculture開放平臺,減少重復的研究工作,共享相關的農業大數據和知識產權是農業照明產業的必由之路。
謝總、何總、楊總與佰藝精工馮總交談中
與會觀眾現場觀看Lumileds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