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電源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個隱性產品,很多時候并不處于工作狀態,導致大部分人并不理解應急電源,所以才會覺得它特殊。作為一個照明市場的邊緣地帶,應急電源與普通驅動電源有什么區別?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企業去深耕?阿拉丁照明網采訪了深圳市英朗光電有限公司(下稱“英朗”)總經理盧曉偉先生,為大家一一釋疑。
深圳市英朗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曉偉(左)、總工程師袁彥濤(右)
應急電源與普通驅動電源
從技術層面而言,兩者最大區別在于,應急電源能夠在斷電或者某些特定情形下提供穩定的照明,如斷電或電網波動較大時,啟動應急照明替代主光源。這也是應急電源最大的特色,一方面是這個領域屬于一個隱性渠道,平時不太出現在眾人眼中;另一方面則是應急部分歸屬于消防局管理,屬于照明邊緣地帶。
盧曉偉提到,即便是業內人士對應急電源也沒有概念,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不就是電源配一個電池嗎,但從內部技術而言,它既要管理電源,又要管理驅動,比普通的驅動電源有著更高的技術要求。
目前其實有一小部分企業在做應急照明電源,像英朗、金萊特等相關企業,但大部分企業還是基于傳統照明的基礎在做應急電源,甚至直接照搬傳統熒光燈電源套用到LED燈具,像英朗這樣真正做LED應急電源研發與生產的企業則屬鳳毛麟角。
應急電源應用市場與市場容量
應用市場。主要是工廠、礦場、商場、地下停車場、舞臺等工商業場所。盧曉偉表示,這些應用場所對于產品性能,尤其是可靠性這一塊要求相當高,比如加油站,北方和南方的要求肯定不一樣,對于產品的溫度適應性要求非常高,通常要求零下30度。盧曉偉還舉例說,目前英朗有些產品出口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因為這些國家溫度比較低,很多企業的產品性能達不到,國外客戶因為產品可靠性的原因,最終輾轉找到英朗來做相關的產品開發。
市場體量。在國內,消防部是有相關規定的,在商業、工礦等場所,5盞燈里面必須有1盞是應急燈,而美國則是3盞里面配1盞。盧曉偉認為,若按照這個標準去衡量市場體量的話,國外應急電源市場就有40億美金,加上國內市場,這個體量會更大。依目前從事應急電源領域的企業數量來看,這個市場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正如前文所述,很多人對于應急電源的概念都處于一個相對模糊的狀態。
應急電源市場特色
采訪過程中,盧曉偉透露,早期英朗沖著電源驅動市場而來的,因為這個市場更大,但也更亂,技術門檻較低,后來才轉而專注于應急電源這個細分市場。應急電源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但大企業不想做,小企業則缺乏技術實力,英朗恰好有這個技術,盧曉偉如此說道。
細分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定制化服務,每一個工廠、礦場、加油站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產品具體的使用參數,需要企業去進行相關的匹配。盧曉偉表示,到目前為止,英朗所有產品的開發與生產,都是基于客戶所提出的要求而進行的,根據客戶應用場景的具體環境進行產品研發。
英朗基于自身在應急電源方面的技術優勢,經過多年的深耕,已與創維、華天科技、得邦照明等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應急電源未來發展方向
應急電源顧名思義,一旦需要啟用,必定是較為緊急的情況,而一個大部分處于待機狀態的應急電源,如何保證其一旦需要時能正常工作,則是應急電源另一個重要任務。
盧曉偉認為,智能化是應急電源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應急電源的智能化與普通LED驅動電源智能化略有區別,更側重于協助管理方面。很多應用到應急電源的場所,要么環境條件較為嚴酷如工礦場所、北方等低溫地區,要么地理位置偏遠如油田的采油架、海上燈塔等,維護檢修難,無線化的遠程實時監控電源工作狀態既顯人性化,也是現實需求。
盧曉偉提到,目前不少客戶都提出了這方面的需求,像中石油、中海油的采油架上的燈具正考慮升級,想通過遠程控制觀察每一個燈具的壽命與工作狀況,提前預防。為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英朗已開始基于GPS進行智能管理系統的開發,目前大致的框架已搭建完成。
結語
應急電源作為工商業場所的必需品,擁有著不可忽視的市場體量,只因其工作特點而未被行業了解,隨著國家標準對這一塊的逐步開放與完善,這個隱性市場也將浮出水面,為更多的人所了解。